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苏区时期,就形成了“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好作风。红军长征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最终“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一百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都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结果。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大大增加,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强调全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的目的所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些年来,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得到了强化,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干部疏远群众、脱离群众,“跑上面多、跑基层少、与群众远”。有的不愿和群众打交道,怕同群众接触惹事上身、怕跟群众交流脱不开身、怕为群众办事麻烦缠身。有的不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搭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等等。对这些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必须采取措施坚决纠正,否则就会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必须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始终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拜群众为师,把群众中成千上万个“诸葛亮”的智慧集聚起来,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难点堵点问题的思路办法。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深入调查研究,真诚倾听群众诉求、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使制定的政策、措施都符合实际,符合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善于利用互联网了解群众诉求,健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这种关系不能颠倒。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要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防止发生因脱离群众而最终失去群众的现象。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涵养,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苦和乐的关系,带头做到清正廉洁、艰苦奋斗,自觉抵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当好新时代的人民公仆,以好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