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江门观察:万名党员循周总理足迹践行群众路线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时间:2014-04-01
|
在纪念馆,真实的历史图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周总理在新会的足迹。 特别报道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来总理莅临新会调研和视察,7天的时间里,周总理轻车简从,忘我工作,共走访了20多个基层单位,同150多名社会各阶层人士促膝谈心,还同1万多名干部群众亲切见面,在新会人民大会堂坚持站立着发言3个多小时。 侨乡大地,留下了他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和闪光的足迹,留下了他伟大的精神和永存的风范。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式,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崇高风范,一直深深铭刻在侨乡人民心中。 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正在侨乡大地蓬勃开展,江门已有万名党员追寻周总理当年考察时留下的足迹。位于新会劳动大学的周总理纪念馆近来就接待党员254批次共8405人,参观新会大泽镇五和二社旧址者也有2000人次之多,且预约参观者仍络绎不绝。 上周,南方日报记者追寻周总理在新会视察期间的工作和生活点滴,且看50多年前总理如何为党的群众路线作出生动诠释。 “我们在上面工作的人,要到下面来。要像你们一样,到乡里面去、到社里面去、到街道里去,不要什么特别的照顾。当然,要创造这个风气,也不是一天就能实现,这要多下来,大家都下来,造成一个普遍的风气。”周总理1958年在新会人民会堂作报告的原声录音近日重现,圭峰山下的“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2月中旬开始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多媒体播放室为参观者播放着此原声录音和历史照片制作而成的专题片。 2月17日至昨日,这里共接待江门市各地各级机关单位党员254批次共8405人,通过多媒体追寻总理践行群众路线的足迹,笔者从纪念馆的日程安排中看到,预约参观者仍络绎不绝。 “周总理务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鞭策”,近日,新会区农业局30多人前来参观,走进图片展览区,70多张真实的历史图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周总理在新会的七天六夜,他的身影出现在农村、城镇、工厂、学校的各个角落,他的足迹驻留在车间、田边、沟壑、果园、猪场、宿舍、农家的每一寸土地。该局黄寿根局长深有感触地说:“无论周总理那时候还是现在,中央一直对农业都非常重视,每年中央一号文都是关于农业的”,“周总理践行党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将促进我们的工作,改进我们的作风”。 据介绍,初建于2001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纪念馆”是江门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反腐倡廉风范教育基地。为配合本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纪念馆最近重新修葺,实物展览室新增了精心搜集到的27件与当年周总理视察新会相关的同款实物,方便让人认识和体会岁月流逝的变迁;圭峰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专门从3个多小时的当年周总理在新会人民会堂讲话的原声录音资料中,剪辑出约5分钟的关于群众路线教育的相关讲话精华,并精心配上珍贵的历史图片,制成专题片,还以群众路线教育为主题重新编撰了纪念馆的参观前言。 在新会,同样成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的还有大泽镇五和二社社委会旧址,这里是周恩来总理当年视察时召开干部和群众座谈会的地方,去年3月已经修缮完工并被定为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旧址根据历史文字、照片等有关材料和老党员的口述进行重新布展,精选了有关当年周总理视察五和二社时的照片、题词和实物等历史资料,尽可能将周总理视察五和二社的原貌展现出来。同和村委会主任刘志良告诉记者,修葺至今已有2000多人次前来参观。 五和二社旧址,一张张旧照片凝聚了一个个历史瞬间。1958年7日2日下午,周总理视察五和农场和五和二社,同农场干部和农业社干部、社员座谈以后,又看荒山造林和山地柑桔、菠萝,下山时已是晚上6时多。农村小路不好走,随行人员问总理看不看周汉华的育种试验,总理说:“去!天多黑都要去!”由周汉华引路,周总理看了杂交育种试验田,认真观察周汉华搞的杂交水稻,到周汉华家里,拿手电筒扶木梯爬上楼阁察看周汉华保存的各种水稻良种标本,然后,下楼到门前晒谷场与周汉华及围坐在一起的社员等促膝谈心,详细询问周汉华开展水稻杂交育种的过程、碰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果等,鼓励周汉华继续搞好科学实验,直至晚上9时左右才离开,当时还没吃晚饭。 周总理为国为民不辞劳苦、忘我工作的动人情景,在五和二社旧址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重走总理路 在县委:总理二楼吃住早出晚归 见证人叶发琼:未整理宝贵资料仍存新会 1958年7月1日下午,戴着草帽,身穿普通白色短袖上衣、灰布长裤的周恩来总理和秘书罗青长、范若愚从广州乘坐一辆吉普车抵达新会县委会门口。现年80多岁的叶发琼,当时担任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的主要文书工作,是如今为数不多曾见证周总理在新会视察情况的人。 “到了新会,县委安排总理一行住新建的招待所,总理婉言拒绝了,选择住在县委会。”周总理视察新会的7天时间里,一直住在县委书记工作兼休息室,睡的是木板床,坐的是普通木椅,吃的是县委食堂的普通饭菜。“白天,周总理都是到基层视察,听取工作汇报一般放在晚上,有时很晚才回来。”叶发琼在一楼办公,总理就在楼上吃住,碰面的机会并不多,印象最深的还是7月7日听总理做报告的情景。 1958年7月7日上午,61岁的周总理来到新会人民会堂,站着为新会2000多名干部作了一场长达3个多小时的报告。新华社记者蔡忠植拍摄的干部们在新会人民会堂听总理做报告的一张场景图片里,右边第三排过道口一个梳分头的年轻人就是叶发琼。 叶发琼说,周总理在讲话期间,门外的群众纷纷朝里张望,公安干警怕影响周恩来做报告,把门关上了。周总理看到这种情况,回头笑着对党向民说:“为什么把我同群众隔开来啊?”于是会场的门全部打开了,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听总理做报告。 然而,这些宝贵的历史印记却未能在第一时间公开发表。在周总理离开广东前,他对跟随采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说:“未经我同意,是不能报道的。”后经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出面请求,周总理才同意在广东三家地方报纸发表约两千字的综合报道,新华社则没有向全国播发消息。纪念周总理视察新会的活动在20周年时才正式开始,1978年,叶发琼受命到广州协助许实、邓国庠写出了著名的通讯《粤中十日,风范长存》,发表在1978年3月6日《南方日报》上。 “当年跟随采访的记者邓国庠把现场的所见所闻,不管是否重要,全部记录下来。”叶发琼说,邓国庠这十几万字的采访记录,全用稿纸手写,非常规整,放在省委宣传部。也在征得有关同志同意后,叶发琼打报告把这份珍贵的采访记录拿了回来,并将总理在新会视察调研的部分(约10万字)放到县档案馆,将江门部分(约2万字)交给了江门市委办公室。 “江门那边如获至宝,马上全部打印出来了,给了我一份。新会这边,还是手稿保存。”叶发琼说,这些宝贵资料虽存新会但未经整理,整理好重见天日是他的心愿。 在劳动大学:总理感叹猪舍“冬暖夏凉” 见证人冯锦发:“总理爬陡坡我拉了一把” 7月2日8时许,周总理视察新会来到首站,会城北郊的圭峰农场。这是当年35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响应党中央关于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号召,一边参加圭峰山建设,一边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地方。时任圭峰劳动大学团委副书记的冯锦发,回忆了周总理视察新会时平易近人的亲民形象。 “我的任务是跟随首长作随行保卫。”虽然7月1日就知道有中央首长要来视察并被分配到保卫任务,冯锦发并不知道来的是周总理。“在三楼楼梯口,总理伸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才如梦惊醒,久久不愿放开。”然而,视察中,冯锦发并不止一次握住了周总理的手。 冯锦发回忆说,在办公室稍坐片刻,周恩来便走下办公楼察看农场生产。他顶着烈日,上高山,下沟壑,步行两个多小时,看了荔枝园、菠萝山,又下山绕路到另一个山地去看养猪场。途中,周总理没有休息,汗流满脸,兴致勃勃,走路视察两个小时,同农场工人、下放干部亲切握手交谈,详细地询问生产、生活、劳动、学习情况。 现在葵博园的后山坡,就是当时猪场所在。当时上五坑猪场的山路崎岖不平,在接近猪场的时候遇到一个1米多高的陡坡。“我担心他老人家爬不上去,在领导的目光示意下,迅速快步跳上陡坡,伸手去拉总理,但总理只握着我的手,借力一下就跳上来了。”冯锦发说,总理在猪场看到椿坭墙、用砖壁拱顶建的猪舍时有些诧异,在听到这样的猪舍既节约成本材料又对猪的生长好时说道:“冬暖夏凉!那么猪也可以住上宫殿啦!”引得大家一起大笑。 中午周总理回到农场食堂,正好干部和职工劳动回来,大家围着总理热烈地交谈。冯锦发回忆,有一位学员说:我们单位还没有正式名称,请总理题名吧!周恩来欣然答应,挥毫写下“新会劳动大学”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场的干部学员又要求总理签个名。 “因为有规定不能题词,所以周总理说,我另外写一个,你们贴在墙报上。”冯锦发说,总理于是又挥笔写下“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题词,落款写上姓名和年月日。 在周郡:一只狮头鹅招待总理 见证人肖松胜:“伸长脖子看总理题词的就是我” 1958年7月3日上午,周总理乘车到江门转乘电船沿西江逆流而上到新会棠下区周郡农业合作社(今属蓬江区)视察。 总理在周郡的田间地头视察完,回到社委会时,已是下午一点钟,早该吃午饭了。为了表达周郡人民对周总理的敬意,社委会准备了两席饭菜,包括杀了一只狮头鹅。 “几只狮头鹅本是留着做种的”,周郡的村党委委员卢有协说,总理看到饭桌上有鱼有肉,略带责备问:“为什么这么花费来招待我?”“那时候,村民们一年也难得吃上一回肉”, 吃完饭,周总理对省里的干部说:“这餐饭的费用,不能让社和县负担,就由省里出吧。” 当天下午,周总理来视察的消息传遍了全社,社员们纷纷向社委会走来,争相看看周总理,社委会门口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负责保卫工作的干部正为是否让群众进去而为难,见此情景,周总理说:“不要紧,我们相信群众,让他们进来吧!”霎时,一百多名群众争先恐后地挤入会议室,和总理座谈。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是下午5时了。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周郡人提请总理题词留念。“为了题词,社里人跑到周郡的百货商店里买纸笔,可惜最大的只有八开纸,也没有大毛笔”,卢有协说着,找来了当年见证题词的一位老人。 75岁的肖松胜当年还是18岁的毛头小伙子,那天,他为社里卖鱼刚好回来交现金,见证了题词的一幕。“总理写了四五张,没用上的都给一位有心的村民拣去了”,在周郡学校的周总理纪念室里,肖松胜指着当年总理题词的照片说,“边上伸长脖子的人就是我!” 临别周郡前,应大家要求,周总理即席挥毫写了两幅题词:“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实现两千斤社而奋斗”和“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以此勉励周郡的干部群众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总路线,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至今,总理的精神仍激励着周郡人,周郡学校里就立有总理的雕塑,村里多处可见总理视察留下的题词。 相关 周郡码头旧址:拟“还原”总理当年登岸情景 3月21日,市住建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寻访周恩来总理曾经登岸的周郡码头旧址,该局表示将做好规划设计,“还原”周总理当年登岸时的情景。 许多周郡人都知道这个码头的存在,在卢有协带领下,记者来到这个已经废弃的码头遗迹。那时候,周郡乡里只听说省委检查团要来,没想到来的是周总理。“周总理登岸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都很兴奋,还在河里打鱼的渔民来不及穿上衣服,就赶过去和总理握手。可是许多人的手都很脏还带有异味,总理毫不介意,一一握手。”卢有协说,如今的码头遗址,在1968年被毁,钢筋被撬走。“听说钢筋是苏联的,水泥是英国的,都是华侨捐的。” 据了解,市住建局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周郡码头原址增添栈道、栈桥等建筑,清理杂草,立起周恩来总理的雕塑,重现当年码头还在运作时的情景。在为滨江绿道增添一处精品工程的同时,也增多一处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地。 农械厂:仅剩一台圭峰—10型拖拉机 新会农业机械厂,前身是新会农具机械厂,筹建于1956年初,以生产犁头、双轮双铧犁、打禾机、喷雾器等农具为主。1958年3月,成功地试制出广东省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如今的新会农业机械厂,大门口的厂名就是周总理的题词。走进厂里,左侧就有纪念馆,记录了周总理在厂里的足迹:1958年7月6日下午,周恩来视察新会农具机械厂;他察看了车间设备,观看了工人操作,边看边问,了解工厂生产情况。对农具机械厂刚试产成功的广东省第一台手扶拖拉机,总理十分重视和关心,来到工厂旁边的一块水稻田边,观看手扶拖拉机操作表演,边看边问拖拉机的性能、马力、耗油量和每小时能耕多少亩地等细节情况。临别时,有人请周恩来题写厂名,周恩来欣然应允,当天深夜,座谈会后,挥笔题写了“新会农业机械厂”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从此,新会农具机械厂改名为新会农业机械厂。 周总理的肯定和鼓励让新会农械厂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不久,新会县委向新会农械厂拨款90万元,使新会农械厂由原来的浐湾路尾搬址至现在的工业大道,还向西德引进了精密机床等设备。1958年至1959年,省工业厅向新会农械厂派来几十人的技术人员队伍,帮助新会农械厂进行手扶拖拉机的研发,攻克技术难题。在其帮助下,新会农械厂弃用原来的汽油机机头,改用柴油机机头,运行稳定,质量保证。此后,新会农械厂一路高歌猛进,“圭峰7”、“圭峰10”、“工农10”、“工农12”等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并以优良的产品质量,牢牢占据了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市场,成为全国有名的生产拖拉机的厂家。 如今,该厂生产的拖拉机依然畅销,生产部负责人叶生带领记者参观了厂里的生产情况,可惜周总理视察时的机型已经不存在,最为古老的是1960年6月开始生产的圭峰-10型,静静地躺在废弃的存库里。 专题统筹:詹雨鑫 专题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除署名外)
|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