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从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和民心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发布日期:2014-01-14

从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和民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进程与前景瞻望
高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反特权、反贪腐摆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王岐山同志指出,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以从严治标的实效取信于民,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许。
  
  反腐败进入“打虎灭蝇”的治标关键期
  
  坚持有风必纠、有信必办、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纪国法没有例外,治理腐败没有特区,既反映出执政党的坚强有力,也契合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打击特权的拳头越来越重。一是严抓作风。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决反对“四风”。坚持经常抓、长期抓,以“全天候”从严执纪为切入点敦促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军队出新规、树新风,以“去神秘化”的治豪车、查房产等措施整肃军容军纪,引起强烈反响。二是严打老虎。全国检察机关2013年前11个月查办的贪污贿赂案件中大案占到80.2%。中央纪委监察部利剑高悬,其官方网站进入2013年底日均曝光1名落马官员。十多位省部级高官落马,令“选择性反腐论”不攻自破。三是严格问责。如中央纪委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对违纪人员点名道姓,加大震慑力度。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瞒报者处以调离岗位、免职、剥夺后备资格等问责硬招。
  
  刹风治乱的落点越来越实。一是动态治理。中央纪委每到重要时间节点推出指向性禁令成为惯例。从严禁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卡等到整治公款送礼宴请,以“钉钉子”精神抓细节、抓小节、抓年节,逐一整治群众身边“看得见的腐败”。二是常态建设。从打击会所歪风到规范公务接待,从强化预算硬约束到实行“三公”经费公开,“治理+制度”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工作生活保障制度,让领导干部在“办公室内外”都有实质性监督压力。三是“生态”再造。综合治理举措此起彼伏,从政治生态到社会生态均显现新变化。如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公款举办的政府和事业单位会议持续减少;中国烹饪协会年度餐饮业报告称,高端酒店市场开始摆脱公款消费依赖;国际咨询机构贝恩预计,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率为2%,远低于往年的30%。这些变化促使领导干部纠正“花公款不心疼”等行为积弊,以及“公权可以私用,私事可以公办”等认识误区。
  
  上位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一是做强上对下巡视监督。创新巡视机制和方式方法,实行中央巡视组组长、巡视地点及对象“三不固定”,并被赋权抽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强调“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客观汇报就是渎职”,工作重心“下沉一级”以“寻虎找蝇”。加强巡视成果运用,重点线索逐一核实、件件落实,一些重要“打虎”线索正是由中央巡视组发现。二是做实点对点派驻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规范机构设置,强化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的监督。三是做好面对面约谈监督。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约谈53位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和部分省区市纪委书记。建立健全约谈制度,成为强化监督新亮点。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减少暂存、留存类线索,接到反映就约谈当事人尽快搞清问题;对一般性问题运用诫勉谈话等,早打招呼早提醒,防止小错酿大过,成为转变办案方式的重要内容。
  
  开门执纪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是开辟网络监督新战场。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均在首页开设网络监督专区。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网站“开门反腐”,日均接受群众举报超过800件,并推出“网上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二是开启依法反腐新路径。从薄熙来案到杨达才案,对重大、热点案件的公开审理力度前所未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彰显了反腐决心和司法公信。三是开拓信息公开新阵地。中央纪委主动公开机构设置,以及受理信访举报、查办案件等流程;委部领导同志在线访谈,自揭“神秘面纱”,回应公众关切。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开设1800多个网站和近千个政务微博,打造“永不落幕”的“纪务”公开平台。
  
  纪检监察的主责越来越明。一是做减法。中央纪委将四个相关业务室合并为二;取消或不再参与各类议事协调机构111个。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快步紧跟,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平均减少60%以上。二是做主业。在中央纪委增加2个纪检监察室的带动下,截至2013年10月底,17个地方纪委分别新设1至2个相关室,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一步向办案和监督工作倾斜。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件数、结案件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长11.2%、12.7%、13.3%,印证了“聚焦中心,突出主业”的执行效果。三是作表率。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和81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工递交零持有会员卡报告,履行“打铁自身硬”的自律之责。
  
  纪检监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现出新思维、新境界
  
  纪检监察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腐败绩效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十八大以来治理腐败的正确策略、有效路径和治标战果,映射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维、新境界、新成就。
  
  坚持治标促治本的“目标—方法论”,切实把惩治摆到更突出位置。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群众依然关切,只有治得住标,使形势向有利于治本的方向转化,才能为治本赢得时间和民心。党中央在反腐败上高举高打、动真碰硬,着力以“惩”的手段达到“治”的目的,以“打”的动作强化“防”的实效,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明确三项实体任务,作风建设和惩治腐败各居其一,进一步凸显了“以惩促防”的治理方略。
  
  坚持有为有不为的“职能—绩效观”,扎实“做强主业,担当主责”。如同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做好分内之事,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也要把握好定位与权责、投入和效益的关系,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信心。党委、纪委和职能部门为各自职责“签字背书”,纪委“扛起”自己的监督责任,向党委和部门“移交”其主体责任,做大做强主业,才能在反腐主战场守土负责。实践证明,收紧拳头,才能更集中发力,更有效出手;收缩战线,才能更突出重点,更扩大战果。
  
  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战略—战术观”,务实推动党风政风民风转变。既把查办大要案作为战略重心,让人们从“打大老虎”的行动中看到中央决心和战略意图;又把纠治蔓延成风的小问题作为战术重点,较快改变勤廉“观感指数”,让全社会从“治小顽疾”的实效中增强信心。如据一项在全国693个市县的3000份随机抽样调查结果,60%的受访者和78%的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比以前少多了。持续治理车轮上、酒席间、节日中的歪风陋习,把奢侈、浪费等标签从公务活动中“剥离”,建立公私分明、礼贿分清、善恶分界的公共伦理,对净化党风政风和带动民风社风有双赢之效。
  
  为“廉洁拐点”的早日出现而不懈奋斗
  
  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前景,热望者、观望者、失望者均有之。这不仅是鼓劲造势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是审时度势的科学方法问题,既不可好高骛远,又不能妄自菲薄。综览十八大以来国内外舆情变化和多维调查研究结果,中国反腐败被普遍看好,廉洁正能量与贪腐负能量的博弈亦有趋势性变化的契机。
  
  从国内情况看,对腐败和特权的“零容忍”心理不断强化,对早现“廉洁拐点”的期望值逐步回升。如中国青年报对1.7万多人的调查显示,83.8%的人高度关注整治“四风”,90.8%的人表示力挺;66.9%的人感到月饼“奢侈风”大为收敛,48.8%的人会自费购买,对反腐感同身受又身体力行的民意在累加。另据中国社科院《反腐倡廉建设蓝皮书》报告,73.7%的人对今后5—10年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有信心,比2012年上升13.7%。公众信心提振之际,清醒地看到当前局面来之不易,坚持一只“老虎”一只“老虎”打,一个案子一个案子查,一股歪风一股歪风刹, 一项制度一项制度抓,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将使全社会对“廉洁拐点”更加期待。
  
  从国际社会看,对我国惩治腐败效果的认可度有较大改观,对反腐倡廉中国道路的接受度稳步提升。美、英、俄、印等国媒体指出,中国领导人进行了20年来规模最大的“清理”行动,以倡导节约揭开反腐新篇章,“令人瞩目”且有助于改善执政党形象。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称“将详细研究借鉴中国反腐经验”。新加坡媒体甚至预言,由上而下的“反腐+改革”是中共领导人“铁了心”的重点,持续反腐将为2014开年。
  
  总之,从抓作风的导向力到打“老虎”的震慑力,从做主业的决策力到担主责的执行力在多力汇聚,多效叠加,为反腐败赢得了治本时间,为执政党赢得了公心民意。展望2014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之精神,沿着十八大以来的既定方针、既成格局和既有路线走下去,不论“老虎、苍蝇”还是“硕鼠、蚁贪”,都将感到无处容身;而“不信清风唤不回”亦将成为人们的内心呐喊,给共享“中国梦”以更大信心。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