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研究
遏制任性的权力需要勇气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发布日期:2015-03-17

  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有权不可任性”。然而,要使有权者不任性又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制度笼子关住权力,也需要全社会坚定反腐的巨大勇气。

  看看近些年来纷纷“落马”的“老虎”、“苍蝇”们,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也都曾风华正茂,为梦想坚忍不拔地奋斗过;早期也都踌躇满志,渴望造福公众、奉献国家。哪一个不懂当官为民、清正廉洁的道理,哪一个不知贪赃枉法、滥权谋私的罪愆?然而,问题在于,他们“有权”之后却又何以任性如斯,以致腐化堕落,绊倒在“权与钱”构筑的西西弗斯怪圈里,成了党和国家的蛀虫,最终落得锒铛入狱?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对公权力的敬畏,以及对良知底线的虔敬,而沦陷于滥权、贪腐的漩涡之中?

  问题出在某些掌权者“过度任性”。在这一场场“由虎而虫”的官场现形记中,掺着权力鸩毒的欲望,成了较力良知与敬畏的劲敌。当这些“老虎”们第一次面临诱惑时,或许还能提起勇气对内心涌动的私欲大声说不。然而,随着内心欲望的翻涌,在权力、金钱、美色的不断诱惑下,欲望胜过了恐惧,对权力的敬畏、对良知的虔敬以及对国家与家庭的责任也就荡然无存了。私欲的驱动与侥幸的心理,使得老虎越长越肥,虎口越张越大……

  人非圣贤。当权力过大而又缺乏制衡,有多少人能安然处之、“坐怀不乱”?遏制任性的权力,抵制有权者的私欲,除了制度层面的种种科学设计之外,笔者认为,所有人都应有一份发自内里的勇气,战胜内心私欲的勇气,勇敢反对腐败的勇气。哲学家曾将勇气视为人类的最高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德性”。

  现实中,每当有老虎被“揪”出来、被“拖”下台、被“打翻”在地时,会响起一片喝彩声、唾骂声,以及幸灾乐祸者。这不是真正的勇气。真正的勇气,意味着自我革命与突破,与欲望和恐惧进行残酷的较力,还意味着对真相与良知的坚守与韧性。

  首先,对于有权者而言,这份勇气意味着抵制内心的欲望、抵制钱权色的诱惑,不再“任性”滥权。有权任性很容易,有权不任性却着实不易。西哲塔西佗说过,“权力欲是一种最臭名昭著的欲望”。前者只需顺从物欲的驱使,后者则要有清明自守的勇气,以唤醒灵魂深处对公权力的敬畏,以及对于良知操守的坚持。

  其次,对社会公众而言,这份勇气意味着彻底摒弃旁观者心态,从“看热闹”式的看客转变为权力监督的参与者,真正敢于对腐败现象说不,敢于批评、揭露真相,不再任权力“由之”。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民有“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念。然而,在今日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早已被写进了宪法,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公权力的所有者。因此,民众应肩负起现代社会的公民担当,克服内心对于权力的恐惧,敢于对任性的权力说“不”,不甘做公权力的“臣奴”,构筑反对腐败最广泛最牢靠的公民防线,推动国家整体法治进程。

  第三,对执政者而言,这份勇气意味着回归常识、正视现实、直面问题、凝聚共识,推动权力的自我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反腐是执政者的一场自我革命,若不有此革命,腐败必将“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反腐”。为此,执政者不仅需要从法治、制度等层面,做好防腐惩贪的制度设计,更应强化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勇气和正气,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进程中增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当今的中国,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幻,改革之舟已然行至中流,不进则退。刮骨“反腐”以祛“官邪”固无可厚非,然能同时“谈笑自若”者却是罕有。因此,党和政府当以敢于决断的政治勇气与执政智慧,依宪治国、深化改革,在强力反腐的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培植“勇气”,培植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当家作主的正确认知,以整体推进法治文明的革新。

  王翠梅 冯全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