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有一个美丽的瑶族自治县——恭城。恭城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远近闻名,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渭祠。周渭祠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北宋著名监察御史、一代廉吏周渭而捐资建造的祀庙。桂林人自古崇廉爱廉,周渭祠即是桂林人的“崇廉”祠。
百代相传周御史 千秋怀念古乡贤
周渭(922年—999年),字得臣,广西恭城人,原籍连州。据《宋史》记载,周渭出身贫寒,幼丧父母,由叔伯抚养成人。他自幼发奋读书,工诗能文。五代十国末期,恭城被南汉吞并。因为征徭繁多,民不聊生,青年周渭率数百乡民计划逃往零陵(今湖南永州)谋生,因途中遇盗匪袭击与乡人失散,脱身后只身北上。
北宋建隆初年(960年),周渭在开封邂逅户部侍郎薛居正,受到后者赏识并被推荐给宋太祖,随后获赐同进士出身,授白马主簿。周渭以执法如山著称,他一到任白马主簿,就果断处斩了犯法的县吏,宋太祖惊异于周渭的才干,提拔他为右赞善大夫。当时镇守大名府的主帅符彦卿是朝廷的太师爷,权倾朝野。他的宠信牙将刘思遇倚仗符彦卿的权势横征暴敛,朝廷也难以奈何他。为遏制符彦卿专权,宋太祖特意选派周渭去他的属县永济县当知县。周渭将捕获的贪官盗贼就地正法,然后直接上报朝廷。这先斩后奏的超凡气势,使贪赃枉法之风得到了有效治理。乾德年间(963—968年),周渭升为兴州通判。辖区内驻扎着许多守军,带兵的监军骄狂凶狠,放纵部下残害百姓,当地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周渭到任后首先向守军晓之以理,并把带头滋事扰民的几个军官正法,一时驻军慑服,军纪井然。
后来周渭升为殿中侍御史,调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入为盐铁判官等职,其官声职位一点也不比后来的包拯低。
周渭曾任殿中监察御史,行监察百官维护纲纪之职。太宗有感于周渭以身作则、恪尽职守,赐紫金袍一袭,以示嘉奖。
周渭爱民,他在棣州任知州时清正廉洁、执法严谨,真心实意为民众办实事、谋福利,人民深受其惠。后来当他离任棣州时,当地官员和百姓都跪在地上拦着道路哭泣,想留住这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宋史》周渭传记载:“渭在郡,以简、肃称,及还,吏、民遮道泣留。”
周渭一生俭朴自守。入中原为官后,其家人却一直留在乡下。开宝三年(970年),广南各州县平定,朝廷下诏到处查找,周渭的妻子才得到朝廷的钱粮周济。周渭在任广南诸州转运副使后,才有机会回乡探望家人。这些事在当时为世人所称道,北宋学者朱昂有感于周渭的清廉及其夫人的贤良,专门撰写了《莫节妇传》,以记载她的感人事迹。
周渭虽为朝廷官员,但一直心系乡土,曾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恭城瑶乡一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城改为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解了百姓危厄。史上茶城改恭城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发生在宋以前的唐代。据《恭城县志》(光绪十五年重刊)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铣,更名恭城。”恭城人民把此事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对周渭的感念。
周渭在岭南任职6年,后调任扬州知州。周渭在岭南为家乡人民废除南汉时的苛捐杂税,重定田赋,建学校,兴教化,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因侄子犯罪,周渭受到株连,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999年),新即位的宋真宗听说周渭执法如山的威名、节操和才干,准备将他召回重用。但诏至之日,周渭这位一代良臣却溘然长逝,享年77岁。周渭生前官位不低,就是他最后的贬职也相当于现在副省级干部,可他死后,史书载其“上闵其贫不克葬,赙钱十万”。意即周渭家穷得连葬身之财也没有,宋真宗甚为哀怜,下拨钱财10万安葬。不久,周渭被敕封为“忠祜惠烈王”。
邑有斯祠称圣宇 民瞻胜迹沐清风
周渭逝世以后,恭城瑶乡人民一直纪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乡贤,并以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自豪。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恭城人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乡赤子。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重新修葺,殿阁更加雄伟堂皇。
现存的周渭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由门楼、大殿、后殿、左右厢房组成,整体建筑气势宏伟,颇具艺术价值。
从门楼到大殿,屋檐、梁柱、门窗都有精美细致的木雕和壁画艺术,屋面琉璃金碧辉煌,脊山泥塑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周渭祠大门书有楹联:辅国著廉声一代英名昭史册,为民除弊政千秋遗泽惠瑶乡。高度概括了周渭的感人生平和瑶乡人民对古圣先贤的极端崇敬。
周渭祠的门楼,是全庙的建筑精华之所在。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颇有明清古建特色。门楼檐柱承托下檐,全柱通顶支承上面重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五层斗拱逐层出挑,使屋顶飞檐高翘,显得雄伟壮观。由座斗、交手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的严谨而有规律的重檐,形似蜂窝,人们称之为“蜜蜂楼”。斗拱仅起装饰作用,完全靠内部米字枋格承托上层屋顶。斗拱单体形似鸡爪,使上层重檐气流通畅并产生回流,不时发出轰鸣之声,令鸟雀不敢在此筑巢造窝、蛇鼠不敢在此驻留,不仅起到了免遭虫鸟侵害的作用,又明显地体现了清正廉洁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一代廉吏周渭的浩然正气;寓意该祠庙为“廉洁祠”,从门楼进来的都是清风正气,凡肮脏污浊的东西都不能靠近,是一座典型的“清风楼”。整体建筑实现了建筑力学、环境保护学、美学和建筑文化学的完美有机融合,堪称一绝,为今人研究古建筑及其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周渭祠的正殿是古建的核心,是人们拜谒周渭和纪念周渭的中心场所。正中塑巨型周渭造像,塑像后面屏风上刻有周渭年轻时所写的一首五言诗,诗的名字为《赋得花发上林》:
灼灼花凝雪,春来发上林。向风初散蕊,垂叶欲成阴。人过香随远,烟晴色自深。净时空结雾,疏处未藏禽。菶茸何年值,间关几日吟。一枝如可冀,不负折芳心。
全诗清新淡雅、意境深邃,读毕有一股清爽之气直沁人心脾。塑像两旁楹联为“幼历苦孤尽尝尘世炎凉志存高远,官居显赫永葆仕途廉洁心佑庶民”,是周渭跌宕起伏人生和清廉爱民情怀的概括和写照。正殿墙壁镶嵌十二组古色古香的铜浮雕,分别讲述了周渭的十二个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周渭被追封为“忠祜惠烈王”,因此瑶乡百姓称其为“周王”。1000多年来,百姓崇祀廉吏周渭,崇尚廉洁精神世代相传。解放前,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周渭的诞辰,附近乡村群众都自发地在周王庙集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前后三天,周王庙必演戏酬神、摆设供品祭祀;周渭塑像被抬着巡游,香烟缭绕、仪仗吹奏、锣鼓喧天,气氛热烈而隆重。现在,周渭祠成为桂林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到周渭祠拜谒仰祭清官周渭、体验廉洁精神的游客络绎不绝。
资源优势全发挥 廉政文化铸精品
周渭坚毅忠诚、正直坦荡、公正严明的精神世代激励和感动着桂林人民。如今,周渭祠已不仅是桂林市极为珍贵的廉洁文化遗产,也成为干部群众接受廉政教育的中心场所。
为了充分利用周渭祠对党员进行廉政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经过精心改造装修,桂林市纪委于2009年正式在周渭祠挂牌成立市级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2013年2月,周渭祠被命名为广西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千古“廉祠”及其所蕴涵的清廉文化重新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千秋百姓,祠祀梓桑。一朝廉吏,万古流芳。”这是镌刻在周渭祠警世钟上的一段铭文。周渭祠廉政教育基地现设置有周渭生平简介、中国廉政发展史、桂林地方历史廉政文化展示及历代清官展示馆、中国共产党反腐历程展示馆、时代先锋及廉政成果展示馆以及历代腐败案件警示教育展馆等等。基地的设置使廉政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个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都为周渭廉政爱民、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精神所感染,进一步让党员干部在“教与学”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目前,周渭祠廉政教育基地已成为广西全区党员干部接受反腐倡廉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
周渭祠廉政教育基地的建成更加扩大了周渭廉洁事迹的传播,周渭祠所凝聚的廉政文化资源成为桂林市和恭城县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抓手。
2012年底,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以周渭事迹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廉政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问世。该剧以周渭任永济县令时的史实进行创作,以喜剧样式呈现,全剧分《上路》、《济民》、《放粮》、《修堤》、《除霸》、《回生》六场,展现了周渭面对强权、面对诱惑、面对亲情、面对爱情时的崇高抉择。该剧在桂林首演即引起轰动,荣获第八届广西戏剧展最高奖桂花金奖并囊括所有单项奖。很多观众和学者在看过这部剧后,都表示,该剧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活,唱段对白充满地方文化色彩。特别是别具一格地以油茶为引,把油茶的风味与周渭的清官风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全剧有声有色,不失为一部地域文化鲜明的反腐倡廉大戏。
2013年初,该剧在广西区内开始巡回演出,如今周渭的廉洁事迹已经在八桂大地广泛流传,周渭祠廉政文化基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桂林市的廉政文化建设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