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史海钩沉
范仲淹廉政思想的历史思考
  • 来源:杭州社科门户网
  • 发布日期:2013-12-18

  提要:范仲淹的廉政思想为当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其“先忧后乐”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经典,其变法改革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弘扬“先忧后乐”的传统文化思想。  

  人类文明史发展表明,任何一种道德观念,要被社会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都需要经历长期的潜移默化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传承。廉政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复兴的脊梁。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现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还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社会忧患意识,大力促进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经典

  廉政文化是以历史传承与当代廉政制度相结合为理论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先进文化为载体的一种当代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大量的廉政文化遗产,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对当代的社会制度和风气都产生过行之有效的作用,并在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转到21世纪初,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态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中央领导多次阐述了“八荣八耻”,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为官四德”的要求,执政党所提倡的德治,内容越来越具体,焦距对得越来越准确。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屡遭贬黜,仍进取不息,其一生为政清明,辛劳奉公,个人生活十分清贫,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廉政思想和品行在当时具有鲜明的进步性,诸如精简机构、抑制侥幸、裁减官冗费等廉政措施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纵观范仲淹一生炳彰千秋的辉煌,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内涵和重大的历史影响。范仲淹弘扬了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格,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舍己奉公的修身之志,从公正无私的执政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足以弥足珍贵的思想与文化精华,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对反腐倡廉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从艰难的童年到步入仕途的60余年人生中,忧国忧民、无时或己。一篇代表作《岳阳楼记》震古烁今,民胞物与的襟怀,“先忧后乐”的荣辱观,正是倾其一生倡导廉政文化的真实写照。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他高尚情操和为官之德的具体体现。“宁可毁人,不可毁誉”,范仲淹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许多诗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为国、为君、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情怀,这种蕴含人类永恒的人文精神,使其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范仲淹心忧天下,以身许国,自从成为朝廷命官,“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但是,人心叵测,仕途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每次犯言直谏,换来的都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贬谪。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唯独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涉陈洲(今河南淮阳);任左司谏时,他又因谏止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虽3次被贬出朝,但他无怨无悔,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3次贬黜为“三光”(光荣)。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州(今陕西彬县),从此未再回到朝廷。

  范仲淹在1000多年前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思想主张,他回答了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话题,那就是如何为官的问题。这不仅是为官者廉政、勤政问题,同时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经典概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百姓为耻,以诚实勤政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范仲淹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敢于直言,无私无畏的一生为社会道德建设树立了新标尺。

  范仲淹即使受尽屈辱,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10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10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都不放在心上。宋代官员每至一出履新,照例都要上谢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范仲淹在饶州上谢表时说:“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之方;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节官。”意思是说,当了地方长官,就要政简刑清,安邦利民;如在朝为官,要竭尽忠直之节。在润州时表示要“竭诚以报国,弗钳口以安身。”只要有利于社稷,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不会钳口结舌,缄默不言。知邓州时,他上谢表称:“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以救民疾、分国忧为己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则是“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如此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真是万世楷模!

  范仲淹倡导为官者,要在天下人忧愁之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就需要以“廉”为先。“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在阶级社会产生后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及贪贿现象的盛行而生的。商朝提出重民用德,不任用贪财聚货的人而任用为臣为民生财造富的人。周朝认识到夏商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压迫和贪污腐化,倡导勤政廉政,并采取了保民的政策。北宋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对数千年华夏民族先进人物对国家民族忧患意识和强国富民使命感的高度概括,并把这种廉政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觉阶段。他不仅是廉政思想的倡导者,也是历经艰难,四进四黜,百折不挠奋斗终生的实践者。“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宋史》本传称赞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励尚风气,自仲淹倡之”。“概然有益天下心,垂千古之志”。宋仁宗天圣四年,范仲淹母亲谢氏夫人病逝,他丁忧守丧居家,第2年丧服未满,又急不可待向大臣冒哀上书,陈述国安利弊大事,“不以一心戚,而忘天下之忧,庶手四海生灵,长见太平。”

  范仲淹在《政在顺民赋》中提出:“政者为民而设,民者惟政是平”。“为民”是他廉政思想的核心,为政之要在于勤,为政之要在于慎,为政之要更在于廉,这些都成为廉政文化的经典格言。

  历史上有多少像范仲淹那样的廉政之官为后人所熟悉、所敬仰,就是他们用无私无畏的牺牲、用默默无闻的付出、用战胜命运的壮举、用禅精竭虑的追求、用爱岗敬业的行动,端端正正地书写了“廉政”,诠释了“荣辱”,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了永恒的丰碑。

  二、范仲淹变法改革思想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

  宋仁宗庆历年间,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有志改革的士大夫共同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对于庆历新政,前人与今人均可从不同角度评述。对范仲淹有关思想与庆历新政的具体内容的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仁政思想的闪光,可以说,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为首的改革者一次廉政文化建设的尝试和实践。

  范仲淹的改革思想与实践对北宋的政治、思想、教育、军事、文化、学术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开创了一个以范仲淹、王安石为中心的改革年代。以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上执政书》为标志,以强烈的忧国为民的责任感抒发了他“忧天下致太平”的思想及改革方略,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期盼,一大批正直进步士大夫积极追随,范仲淹则成为那个改革时代的旗手。

  经过五代战乱,政局像走马灯式的变化无常,士大夫廉耻之风,丧失殆尽。而范仲淹廉洁耿介,严于律己,外和内刚,振纲纪明礼仪,权贵为之缩颈,奸倭为之侧目。他知睦州,为东汉隐士严光修祠堂著有《严先生祠堂记》,表扬严光“泥流轩冕”的清高气节。他的目的“使贪夫廉,懦夫立。”贪夫指为官者,要廉洁保持名节;懦夫是布衣百姓,只有在清明的政治下,百姓的赋敛才能公平,负担减轻,平安生活,人格才能独立,腰杆挺硬不受欺凌。由此,范仲淹树立良好风气贯彻其对教育学风、思想文风及军事改革的各个领域。南宋朱熹称赞“范文正公时,便大历名节,振动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居多”。“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此宋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作成起来也”(《朱子语类》)可见范仲淹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改变与廉政文化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数年在边境抗战,元昊通使上书求和,取得了卫国的胜利,朝野众望所归,仁宗将两人宣调入朝,委以重任。面对北宋官吏猥滥的社会现象,以及造成“中外苟且,百事废堕、生民久苦,群盗渐起”的危局,范仲淹深感官僚制度的腐败,认为官僚政治已到了“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严重地步。为此他在接奉仁宗令其将“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列闻奏”的手诏之后,以一般官员所没有的勇气和胆略,上诉了《答手诏条陈十事》。

  范仲淹在上疏中提出要使国家长久之业,必须效法尧舜,“思变通之道”“使民不倦”。为此他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条变革措施。范仲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泽加于民”的精神,从社会和谐的目的出发,十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把吏治的好坏,同政治上仁政的推行联系起来,反映在庆历新政中,便是他以澄清吏治为目的的官僚制度的改革。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作为重点提出的前5条(明黜徙、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全都是关于改善吏治的,这是庆历新政的核心,也是推行廉政思想的具体纲要。在范仲淹看来,欲求社会和谐,必先从改革官吏制度做起,只有通过澄清官吏,才能培养和选择贤明能干、爱惜百姓、均其徭役、宽其赋敛,使百姓安宁的官吏,这也就是他“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的出发点,他的新政思想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达到安民养民的目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官僚个人素质与道德品质,常常是民生能否安定的关键。因此,历代思想家特别重视地方吏治问题,把地方官吏的贤明视为统治者政治上推行仁政的前提。“以德治官”抓住了吏治的关键。历来,廉政讲的很多了,但腐败现象仍然严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古今中外几千年,没有解决好,成了社会不满情绪的一个聚焦点。中国历史上因腐败而被杀头甚至株连九族的都不少见,但仍有人步后尘,看来官场腐败是个痼疾。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而,即使真正做到“以德治官”,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有限,在古代政治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的德治,之所以在现代文明中逐步让位于法治,就因为单纯的德治具有本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即“德治者惟有德者能行之”。那么首先官吏的“德”从何而来,又如何在为官仕途中保持不变。尽管各项方针政策构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如果有人束之高阁或无视监督,也只能成一纸空文。没有一种必须强制的力量驱使官员,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缺少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健全的法治,再漂亮的道德标准,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庆历新政”触犯了既得利益官僚集团的特权,遭到了挫折,仁宗又倒向了保守派。至庆历五年初,坚持改革的宰相杜衍、枢密副使韩琦、知谏院欧阳修被迫离朝。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只能为北宋的长治久安着想,他改革中的具体主张和措施,廉政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范仲淹廉政思想的肯定,特别是范仲淹在守旧势力根深蒂固、习惯势力难以冲破的历史条件下,能不顾一己之利害得失,而表现出对国家兴亡与人民安危的深切关爱,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精神,正是对德治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启迪,是坚持廉政文化建设,坚持改革前进不动摇的力量源泉。

  三、范仲淹在弘扬传统文化成果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文明理想的奇葩,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历史的长河沉淀了大量廉政文化遗产,涌现出大批广为人们传颂的优秀人物,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古往今来,中国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价值,处世哲学,行为操守等有相当部分是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而来。真正的清官、廉吏和志士仁人以人民利益为先,坚守清廉之志,不屈不挠,发扬着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推动着历史前进。范仲淹忧乐情操与廉洁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影响了当时乃至今日的社会政治文化取向,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廉政思想是由其生活环境与所处的那个时代大文化的产物,他的廉洁行为时其忧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寒儒之家,世守家风”,潜移默化了他的家人与其子弟,他的“忍穷”“不欺”信条升华了崇高的人格操守,他系统而有理论的文集,无论是理论史鉴 ,还是典章制度,文艺作品上都留下了精彩的记录。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政者正业”,为官从政首要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为行”。有了法律还要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来执行制度,主张德主刑辅,先教后刑,范仲淹关于重教化,倡廉反腐的价值观念依然可以古为今用。

  中华文化历史中有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即是鞭挞贪官,歌颂清官,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为人颂扬的清官,他们的克己奉公,崇尚节俭,忧国忧民,出淤泥而不染等,都值得后人学习。

  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华文化几千年来,诸子百家、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有大量扬善抑恶内容,当今对浩瀚的中华文明中廉政文化遗产,应当加以系统的整理与发扬。

  当然,当代思考廉政文化建设,在战略上要抓根本,立足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廉政文化建设,融会中外,积极借鉴国际倡导廉政文化的有益做法,深入总结我们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当今研究范仲淹的廉政思想,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果,推进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点,是通过文化的积累、渗透、感染、塑造等作用,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教育人、培养人的良好风气。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加大源头治理十分重要。

  加强廉政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加强党内监督,严惩腐败分子。干部廉洁自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及时纠正损害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普遍参与,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廉政文化推广活动,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受到清正廉洁风气的感染和熏陶,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不但与机关文化重点结合,还要与校内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廉政文化的正面影响力。

  要发挥媒体宣传与文化活动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廉政文化宣传的直观性、有效性、全面性,使人们既增长知识又提高素质,既有艺术感受,又能带来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廉政理念、廉政意识深入人心,将廉洁成为人们自觉行动。

  以文艺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从历史文化和当代生活实际中汲取公平、正义的思想资源和反腐倡廉素材,以文艺形式加以表现。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实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本质,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鼓舞人民,给廉洁干部以鼓舞和表扬,对腐败分子施以最严厉的法律与道德审判,对疏导群众情绪,沟通协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发挥桥梁作用。

  弘扬中华文化,研究范仲淹廉政思想,热切地期待着表现范仲淹伟大形象的电视剧、戏曲、书画等作品的成功创作,期待着一大批喜闻乐见的廉政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以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让人们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后乐,必须要有识有志有胆,范仲淹的忧乐思想和荣辱观正是其洁身自好、勤政爱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人民公仆”的精神基础。

  从范仲淹充满廉政思想的言行中,不仅看到的是一位古代伟人形象,同时更感受到千年前一位朝廷重臣一生廉政勤政的凌然正气。让我们研究范仲淹,学习范仲淹,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走来,去拥抱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明天。(范秉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