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史海钩沉
雍正的“厌而恶之”
  • 来源:大公报
  • 发布日期:2014-03-12

  雍正在位十三年,每天批阅的奏摺,少则一、二十件,多则三、四十件,有的批语比奏摺本身还长。他要求臣下,上递奏摺务必“屏弃虚文,敦尚实政”。他直截了当告诉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这一“憎”一“恶”,表明他对官场虚伪欺诈腐败风气的深恶痛绝。

  惯于搞迎合把戏的朝臣,除了对皇上的话不敢说半个“不”字外,还总想方设法巴结讨好皇上,但是这种人在雍正那里却往往碰一鼻子灰。山东衮州知府吴关杰接雍正一道谕旨,始则“悬挂堂中”,继则刊于厅堂,“时凛天颜于咫尺,勿忘圣训于须臾”,并奏请雍正下令各省文武官员,大小衙门一律刊刻谕旨。面对此种溜须拍马,雍正泼以一瓢冷水:“汝本非超群之才,料理好分内之事即可”,“此等迎合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为杜绝官员好名恶习,雍正严禁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及建祠立碑:“嗣后如仍造生祠书院,或经告发,或被纠参,即将本官及为首之人严加议处。”

  巧于仕宦的官员,常常能通过弄虚作假、吹牛拍马、阿谀奉迎,获得好大喜功的君王的赏识,从而捞取好处与实惠,但是这种做法在以务实精神治天下、兴邦国的雍正皇帝那里,却是行不通的。雍正二年(一七二四)二月,广东巡抚年希尧接得雍正一道口传谕令,是教导他如何治理地方的。年希尧上摺奏谢:“皇上所颁谕旨,不独周详备至,亦且料事如神。”雍正阅后批示:“如此套语有何作用!何曾有你一句心里之言?”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八月,福建学政黄之隽上摺称颂雍正“皇恩浩荡”,雍正痛加训斥:“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

  为了讨好皇上,一些官员竟然自称“庸陋”、“愚昧”,以降低、作贱自己来表示臣下的谦恭,可是在雍正看来,此系虚伪不实、诿过卸责之空文。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安徽巡抚徐本在一封奏摺上称:“臣深觉见识愚昧。”雍正在“愚昧”旁加红杠,批道:“此二字,朕深恶之,非由衷之言也。”有位叫刘应鼎的大臣,升任四川布政使后上摺谢恩,称自己“性情愚昧、识见短浅”,雍正毫不客气批道:“如此心口相违之空文,朕实厌而恶之!”

  迎合圣上之另一巧妙花样,是借好年景以称颂皇上的“圣德”。对有关雨雪水旱、农业收成的失实奏摺,雍正每每能透过那些夸夸其谈的游戏文字,看出水分、发现问题。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四月,陕西巡抚马尔泰奏报八百里秦川“雨顺风调”,称:“仰赖皇上洪福,今春风调雨顺。”雍正以朱笔在“洪福”旁打一红杠,批示道:“仰赖洪福,此类套话实在没味,朕已再三告诫内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虚文,已经说得口乾舌燥了,你竟仍务此道,难道没长耳目吗?”

  对于笼统、含糊的奏章,雍正严格把关,一件也不放过。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五月,江西巡抚谢旻奏报两个摺子,一说冬雪颇足春雨亦调,一说麦收情况不如往年。此摺子内容显然前后矛盾,没有奏报真实情况。雍正反覆阅、作出批覆:“既然雨水充足,麦收何以减少?两者必有一处不实。?据实明白回奏。”

  弄虚作假、阿谀逢迎,投合君王好大喜功心理,常能获得皇上的赏识、重用,但是此种做法遇上雍正却是毫无作用的。雍正三年(一七二五),河南蝗灾严重,灭蝗工作刚一开始,巡抚石文焯即向雍正奏报:“全省各州县蝗虫业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接此奏摺十分谨慎,查明真相后斥责石文焯谎报:“如果不是你在欺骗皇上,就是你被下属欺骗了。”石文焯调任甘肃巡抚后,老毛病不改。

  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夏,甘肃大旱,七月才下了一场小雨,石文焯即奏报雍正:“皇上敬天爱民,已是丰收在望。”雍正阅罢,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之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

  雍正希望臣子们的奏摺,既要报喜,亦要报忧,不能报喜不报忧,以喜掩忧。雍正三年(一七二五)五月,署理川陕军政事务的总督岳钟琪自西宁起程前往平凉,见沿途少雨、土地龟裂,如实奏报雍正,雍正夸赞:“朕所望内外大臣者,即此一真字耳!”岳钟琪又综合川陕乱摊派三十多项,向雍正奏报,雍正欣赏岳钟琪敢报忧、不护短的赤胆忠心,朱笔批示:“此奏甚属公诚。”

  御史李元直敢讲真话,雍正对他十分赏识。李元直在一摺子上呈:“如今一些大臣,为保全官位一味迎合:皇上认为可以,没一个敢说不可以;皇上认为不可以,没一个敢说可以。此种陋习,中央六部,随在可见。讲真话须有胆量,而听的人则须有度量与胸怀。”雍正认为李元直“真实任事”,所言切中肯綮,诏他进宫面谈半日,以岭南鲜荔枝招待他,要他坚持说真话,“尽言毋惧”。

  雍正没有像他父亲康熙、儿子乾隆那样北狩南巡。他在京城的办公桌上度过了十三年。生活枯燥、单调、乏味。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五十八岁即去世,可说是累死的。他的勤政,不仅在清朝十二帝中,就是在中国二百多位皇帝中,也是十分突出的。清史专家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黄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