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史海钩沉
论牟元善之“善”
  • 来源:南粤清风网
  • 发布日期:2014-04-16

  在《汉语词典》里,“善”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心地好,富于同情心;善良的行为或事;好,好的;友好,和好等等。无论何种含义,“善”字都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褒义色彩。

  在我的故乡连平县,县城所在地名为“元善镇”。“元善镇”一名取自连平首任知州牟应受(字子咸,又名元善),是当地人为纪念牟元善之功绩而命名的。

  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朱惠民先生曾写过一幅楹联:“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所谓“政声”,指的是“官吏的政治声誉”(《辞源》)。但凡为官吏者,都有政声之说;但凡其名字被命为地名之官吏,大都为政声极佳之官吏,如大禹(河南省禹州市)、刘基(浙江省文成县,取自刘基谥号文成)、张伯端(陕西省紫阳县,取自张伯端号紫阳)、刘铭传(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等。牟元善之名,能够被后人命为州治、县治所在地名,可见其官德之彰、政声之佳。

  牟元善究竟为何许人也?我搜遍所有网贴,对于他的生平履历的介绍,却只有寥寥几行字:牟应受,字子咸,又名元善,贵州省安顺府贵筑县人,拔贡出身,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任广东永安县(今紫金县)知县。崇祯七年(1634)十一月,皇帝颁下圣旨,牟元善任连平州第一任知州,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开始到职视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于任上,葬于连平州城城北马口头岭。他逝世后,连平人民自发于城北建祠塑像纪念他,尊称他为“牟爷”。官位并不十分显赫的牟元善,在连平州任职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年,却在“人在时”受到连平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在“人去后”留下了万人称颂、百世流芳的嘉奖和美名,原因何在?带着这一问题,我对牟元善其人其事进行了探寻,对牟元善之“善”进行了思绎。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何谓“立德、立功、立言”进行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追求“三不朽”,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终极理想。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但余以为,按照孔颖达对立德、立功、立言之界定,牟元善足以实至名归。我想,这应该就是牟元善的“善”之所在,也是其之所以“不朽”之原因。

  牟元善之“善”,首先在“立德”。“德”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易·乾卦》曰: “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儒家认为,君子需有“六德”:仁、义、礼、智、信、廉。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牟元善,是以“立德”为毕生追求的。牟元善之“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忠”。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对国家尽忠、对事业尽责,是“德”之根本。牟元善的老家在贵州安顺,1632年,他不远千里来到广东永安任知县。当时的永安,尚为荒蛮之地,交通闭塞,民风强悍。自明嘉靖中期始,境内工人、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到此乱世危地任职,随时都有可能命丧黄泉、葬身异乡,若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之辈,而不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之人,是断不敢到此地赴任,更不可能善始善终的。连平建置之初,暴乱甫平,百废待兴,牟元善临危受命,担任首任知州。若是趋利避害、贪图安逸之辈,而不是有着一颗强烈事业心、责任感之人,是断不想到此地任职,更不可能立下筚路蓝缕之功的。只有牟元善这种怀抱一颗尽忠报国之心、“愿输全力对维元”之人,才会得到朝廷的信任,被派往这些穷乡僻壤、难关险境任职。二是“仁”。什么是“仁”?“仁,亲也”(《说文》),“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仁”之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牟元善是一个仁德之人。他“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在卸任永安知县时,他深情寄语永安人民:“吾民记取叮咛语,息讼平情慎莫忘。”他广施仁政,在任连平知州时,他奉行“正己、率物、轻赋、省刑、兴礼、和人民、恤士卒”之施政方针,尊重同僚,关爱百姓,经常深入民间,体恤民情,解决民瘼。崇祯九年(1636年)春,连平大闹饥荒,民不聊生,“几于易子而食”,牟元善“痛若切体,捐赀赈恤”,火速将灾情上报,救灾款物至,即赈济灾民,“冒暑冲岚,虽荒陬穷谷,裹粮而入,马足遍焉”。正因为他心存善念,身践善行,以仁感人,以德服人,所以迅速在连平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三是“勤”。恪尽职守,勤于政事,是对一个官员的履职要求,也是“官德”之所在。唯有勤政,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才能在其位谋其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牟元善在永安任职时,“三年严城两鬓霜”,因为勤于政事,导致两鬓花白。在连平任职时,他目睹连平“城郭未立、田畴未制、朴陋未化”之“洪荒昧色”,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百务躬亲,率领同僚和百姓,建州城、筑道路、开荒山、分田地、修水利、促生产、兴教育、编州志,把连平从一个荒野蛮昧之地变成了一个物阜民康、文明昌盛的乐土。四是“廉”。“廉”是立身之本,亦是从政之本。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牟元善之所以能够在连平人民口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在连平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与其廉洁从政是分不开的。他严于律己,常正己念,常思己过,“思过惊闻夜漏长”,“冰心一片对秋乡”。他疾恶如仇,“最虑城狐时窃发”,“锄奸不避朝岚湿”,“挥剑豺狼胆亦寒”。他节俭朴素,不追求物质享受,“夜眠竹簟供屏帐,露处黎羹当几筵”,“凉薄菜羹惟我适”,即啖“野菽”亦称奇。他把有限的薪俸拿出来为百姓修路,去世时仅剩一套破旧的五品官服。明代于廉之诗“两袖清风朝天去”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他淡泊名利,当他得知连平人民为感谢其恩,雕刻其木像,供奉于九峰庵时,他作了《九峰庵》一诗以婉拒。其辞曰:“人生泡影任飘扬,刻木何须位上方。挂碍尚存非彼岸,贪嗔净尽始升堂。虚生明处谁能解,色即空兮我自详。若论居官真不朽,一腔忠爱与天长。”不务虚名、不求不朽的他,却因其忠、仁、勤、廉的高尚品德而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牟元善之“善”,其次在“立功”。“功”者,劳绩、成绩、成就、成效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没有作出一点对社会有用之贡献,没有建立一点对人民有益之功绩,便毫无意义、价值可言,庶几可说枉来人世一遭。牟元善是一个有着强烈立功思想的人,履任连平知州之初,他目睹连平疮痍满目、哀鸿遍野之惨状,便立下了“试问开山功第一,几时勒石燕然峰”(《白云诗》)之誓言。他深知肩巨任重,因此,他“愿输全力对维元”,俯首甘为拓荒牛,埋头苦干加巧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牟元善之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城安置之功。牟元善初到连平时,看到“内外数十茅舍,求一牲醛祀地祗不可得”,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安居乐业。于是,他下车伊始,便与主持建设事宜的陈国正等人筹建州城,“观其阴阳向背之势,相其水泉滋息之宜,诛茅伐树,易蓬檐以瓦甓,署宇宫墙,街巷市肆,罔不克安厥宅”。在他的努力下,连平人民走出了茅屋草舍,住进了砖墙瓦面的房屋,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二是推动发展之功。连平建州前,经济生产极其落后,“山多田少”,“峻岭高坡亦锄”,“深山无人烟处,犹烧畲种蓝,伐木种覃”。为改变此现状,牟元善“躬亲阡陌,跋涉溪涧,画井分田,测壤定赋,清隐占,定户籍,设屯田,守要害”,兴修山塘水陂,使“山野之禾利并兴,深谷之桑麻繁殖”,使连平人民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日子,解决了温饱问题。此外,他还在城内挖了一百多口井,保障了百姓的饮水安全;修筑了多条道路,改变了连平交通闭塞的状况;评选“连平八景”,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他的推动下,连平经济社会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三是教化民众之功。牟元善深知,连平建置之前,之所以匪患不断,皆因蒙昧所致,若不及时施以教化,则难以实现长治久安。因此,他上任的第二年,便开始筹建学宫,并亲自授课,“拊循休养,土著新附之众,一视如子,劳来不倦,公余进子弟之彦者于庭,相与敦诗说礼,日渐月摩,弦诵盈耳,父子祖孙,沐浴膏雨”。一时间,“四方文学之士,负笈踵至”。此后的连平,“衣冠之英辈出,甲乙之科继起,易朴陋而文明,寝寝乎趋于邹鲁”,涌现了许多书院、义学和私塾,孕育了“兄弟举人、父子进士、叔侄同科”的何氏一门和“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应该说,是牟元善开创了连平兴学重教的风气之先,奠定了连平“家弦户诵、襟诗带礼”之基,开启了连平文化、文明之光。连平能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广东省文明县城”称号(全省首批仅有2个),与牟元善的沾溉是分不开的。愚以为,这是牟元善的最大功勋。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连平知州佟国瑞撰写的《牟公祠堂记》,对牟元善之功绩作了高度概括和公允评价:“开州守牟公者,手辟草莱,启宇斯土。乃自永邑调牧新州,如测壤定赋,建学立庙,分田划井,制兵销萌,州之诸大政,一手斡旋;复怀柔远近,充实城池,家效诵,植桃李于官墙,斗大一州,实费辟划之劳。不惟连土爱戴而思其德,即后之官斯土,亦莫不闻风兴思,想见其人。”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说过,为“官”一任,就要尽到造福一方的责任,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既要多办一些近期能见效的大事、好事,又要着眼长远、着眼根本,多做一些打基础、做铺垫的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确实,一个有功于国家、有功于社会、有功于人民的人,人民将会永远铭记他、感谢他、怀念他,虽久不废,虽久不朽。

  牟元善之“善”,再次在“立言”。从字面上来理解,立言是指创立学说,著述名言,永为后人传诵。牟元善虽然没有创立儒、道、法、墨之类的学派,亦未建立经学、义理学、考据学、经世致用学之类的流派,但按照孔颖达所说的“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的“立言”标准,牟元善亦立下了许多堪称至理之言,留下了不少后世传颂之言。比如,他编纂了连平州建置之后的第一部《连平州志》(俗称“牟志”),为研究连平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著述了《治安集》、《披荆约略》等六本书(已佚);他创作了诸多诗作,不少至今仍为后人所传诵。他的作品,除对风物之赞美(如《圣迹苍岩》、《仙塔奇踪》、《西山瀑布》)外,更多的是对人生之体悟(《如九峰庵》、《无题》),对壮志之抒怀(如《白云诗》),对世人之告诫(如《将赴连平州任留别永人》),对自我之警醒(如《公署》、《五律》)。从牟元善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透视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如“试问开山功第一,几时勒石燕然峰”表达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始信开疆原不偶,愿输全力对维元”表达了他对造福一方、服务人民的心愿;“虚生明处谁能解,色即空兮我自详”表达了他对虚名的彻悟;“凉薄菜羹惟我适,洪荒昧色与谁餐”表达了他甘于清贫的操守;“若论居官真不朽,一腔忠爱与天长”表达了他对从政道德(忠诚仁爱)的秉持,等等。这些诗作,实有净化人心、教化人伦之作用,堪称金玉良言、心灵鸡汤,足可鉴诸时人、传于后世。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个有良知、有卓识的知识分子的大志与宏愿。作为连平开山第一人的牟元善,用自己崇高的品德,用自己的善言、善行,用群众认可的功绩,实现了这一宏愿,赢得了百姓的尊敬,足以彪炳千秋、名垂青史,足以令我们顶礼膜拜、高山仰止。

  善哉!牟元善!(谢 骥,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共河源市纪委办公室主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