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八年,在众人不在意之时,弘历来到了人间。雍正十三年八月,齿年25岁的他,成了大清王朝第一位“正大光明”匾下诞生的皇帝。60多年的帝王生活,他批阅了多少奏章、撰写了多少诗文、玩赏了多少字画、访问了多少贫民、积攒了多少国银、收复了多少疆土,如今已无法统计。他为何如此勤勉工作,永不倦怠!精神支柱在哪里?笔者认为,源自于对大清帝国、黎民百姓、宗室皇权、中华文化、盛世生活和子孙后代的爱,从而造就了盛唐以后的“康乾盛世”。
一、对大清帝国的爱
乾隆身为满人,是继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的第五位皇帝。他即位时,满人入关统治中国已有109年,特别是其祖父康熙皇帝慧眼卓识,治国有方,在当时的世界上牢牢确立了大清帝国的地位。乾隆皇帝深知这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他深爱自己的祖父,更深爱由先辈们创建的大清江山。
他从小受着皇室的传统教育,“立身行己,进德修业”,“熟读《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幼年时期,聪慧温和、安分守己的弘历,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并随其入住圆明园、游历避暑山庄,潜移默化地受着国情教育。雍正帝对自己的这位第二子,更是偏爱有加,他在位13年,携带或派遣弘历参加各种礼仪活动达20次之多,培养他对国土疆域的爱。
十八世纪,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西方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殖民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势头愈演愈烈。他们十分觊觎发达强盛的中国,一方面要求开放港口,加强通商,一方面派出传教士传播西洋文化,进行渗透。为防止境外商人扰乱中国市场,乾隆皇帝坚定一口通商政策,“向来洋船进口,俱由广东之澳门等处”入内,不许开通其它口岸,同时加强对西方商人的防范,严加限制出口商品品种和数量,不许“夷欠”,减少贸易争端。这些措施,某种意义上,阻碍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降低了西方国家的对华贸易,但在当时的中国,对于控制西方国家的经济浸透、稳定国内市场、规范经济秩序,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在借鉴和讳避西方文化上,乾隆皇帝一方面悉心学习洋为中用,一方面坚决抵制大力清除。他毫不讳言地承认中西方文化差距,他说:“从天文学、绘画、科学、技术来说,中国人与西洋人如果相比较,中国人还不过是个幼童。”因此,开始他非常赞成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授科学技术,并制定许多优惠政策招徕愿意来华效力的西方传教士,他自己也非常认真地学习天文、数理、音乐、植物、医药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但随后,一些未经允许私自潜入内地的西方传教士越来越多,他们甚至进行秘密宗教活动,纠合地方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引发了多起例案和反清起义。乾隆皇帝便颁布上谕,严厉取缔国内邪教,决定所有来华传教的疑犯,“俱著加恩释放。如有故意留京城者,即准其赴堂安分居住;如情愿回洋者,著该部派司员押送回粤”,全面实施禁教活动。
对沙俄当局的侵略图谋,乾隆皇帝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给予了坚决的反击。乾隆二十一年,喀尔喀蒙古贵族青滚杂卜发动叛乱,沙俄当局为实现其分裂、吞并喀尔喀蒙古,并进而侵略我黑龙江地区的狼子野心,不择手段地进行煽动。乾隆皇帝果断采取措施,不到半年时间,即平定叛乱,并将叛乱头子作拿归案;乾隆二十二年,沙俄当局出兵远东进行侵略扩张,要求我准其于阴葛达河、额尔滚河和黑龙江等内河航行运粮,乾隆皇帝对此断然予以拒绝;乾隆三十五年,为反对沙俄的残酷压迫,旅居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次年返回我祖国怀抱,沙俄当局恼羞成怒,公然提出将起义人民交回俄国的无理要求,还声称以武力战争相威胁,乾隆皇帝坚决不允,并对其进行严厉驳斥,一次次挫败了他们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领土、企图侵略中国的阴谋。西南边陲,缅甸阿隆丕耶王朝,为发展自己势力,对外用兵泰国,并向我云南边境发动进攻,乾隆皇帝亲自指挥,调集军队和粮饷,指示“大加惩创”,“穷力迫擒,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边徼肃清”,进行了4年拉锯式征缅之战,肃清残敌,安定边境。乾隆五十年代,廓尔喀入侵西藏,企图分裂我国土,乾隆皇帝毫不手软,坚决予以反击,稳定了西藏局势。这一系列行动,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和边境地区安全,并严正告诫来犯之敌:中国领土是不容侵犯的,谁敢侵犯自取灭亡!
在国内,地方不法势力伺机进行破坏活动。有的借当地官员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组织农民起义,有的企图分裂割据,有的从思想文化上制造混乱,有的纠合外国势力图谋己利,等等,对此,乾隆皇帝进行了坚决的镇压和打击。征剿瞻对、金川,平定西藏叛乱,兴师消灭准噶尔地方政权,统一天山南路,接受土尔扈特异域回归,镇压秘密宗教和白莲教起义等,对于安宁人民生活、发展国家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社会文化,都是积极有利的。
二、对黎民百姓的爱
得民众者得天下,失民众者失天下。乾隆皇帝谙悉此道。
他在幼童和青年时期就边学习边思考,注意研究历代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在《宽则得众论》中写道:“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德”,“诚能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则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后来,他还撰写了《以仁育万物以文正万民论》、《为万世开太平论》、《治天下在得人论》等文章,初显其知晓执政须爱民的思想,而且宽严相济的理念一直伴其御政的六十多年。
乾隆皇帝即位后,在全国范围内纠正雍正败政,以改善人民生活。处理政治积案、宽恕皇室政策、提倡“以孝治天下”,缓和皇室内部关系;坚持奏折制度、恢复军机处,畅通了解民情渠道;豁除官侵吏蚀、加俸和扩大养廉银发放范围、关心旗人生计,争取、控制官吏和八旗军队;劝垦田地、积贮备荒、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放松开矿,促进生产发展;划一征赋标准、减免地丁负担、限制额外剥削、裁除苛捐杂税、蠲免积欠、赈恤灾民,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状况;批斥天人感应、革治虚夸风气、除去累民措施、倡导“实心实政保守承平大业”,实实在在关注民生,这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乾隆皇帝治天下、爱民子的真切心理。
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研究历代帝王怠于政事、不恤民情终究失败的弊端,借鉴祖父康熙帝巡幸全国、微服私访的成功经验,周游各地,体察民情,现场办公,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据统计,乾隆坐政期间,各种巡幸活动竟有150次之多,其足迹遍及了东西陵、盛京、热河、曲阜、天津、江浙等地,所到之处,他坚持实地调查情况,真实了解民意,蠲免劳苦百姓的积欠,惩治害民扰民的贪官污吏,革除弊病陋习,维护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极大促进了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晚年的弘历,虽然体衰昏花,但仍然心系百姓。乾隆二十五年即50岁以后,7次诏谕普免全国各省钱粮,减轻百姓负担,两次设千叟宴犒赏年愈古稀的臣民,在百姓中传为佳话,深受民众爱戴。
三、对宗室皇权的爱
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得皇权者似乎就是得天下。不少“人识之士”为之奋斗,更有甚者奢想“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乾隆皇帝也深爱自己的皇权,在巩固帝王统治的同时,他更大的还是希望通过使用自己的皇权,革除弊制,惩恶扬善,强盛自己的国家,福祉自己的子民,殷及自己的后代。
他即位后,不断锻炼人君,磨砺意志,牢记列祖列宗的开国业绩和祖、父两帝的嘱托,始终不忘勤奋努力地工作。早朝理政从无断过,各路奏折亲自批阅,对关系国计民生、边疆安全的重大问题,他事不过夜,亲自处理,果敢决策。在他常年办公的养心殿门前立有一块玉璧,御“面壁”之意,即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行;其宝座上方挂有“日监在兹”的匾额,时刻告诫、监督自己;在热河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等处,都设有供其办公的“勤政殿”。他巡幸外地,不忘工作,有“马上朝廷”之誉。亲政早期,年轻体壮,平日卯刻即起,听政理事;对准噶尔用兵期间,“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随着老境来临,乾隆皇帝的身体开始衰弱,但他一直勤勉地工作。七十寿辰时,刻了一块“古稀天子,犹日孜孜”的“古稀天子之宝”;八十岁时,又刻了一块“八征耄念,自强不息”的“八征耄念之宝”,以自勉;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时时以“适百里者半九十”自戒。
他一生为了国家强盛。乾隆皇帝亲政60年、训政3年,定内攘外、推崇科学、劝垦田地、发展生产,加强民族团结,使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统一的封建强国。平定准噶尔和回疆叛乱后,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大大扩展,超越了历史上以疆域辽阔著称的汉、唐两朝。这个时期,全国的人口急剧增长,至乾隆五十五年,已达三亿。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供应问题,乾隆皇帝强调“养民之本,莫要于务农”,“劝民勤农,为政之本”,并将此作为考察各级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至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超过七亿四千万亩,人均约四亩,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农产品极为丰富,市场一派繁荣景象。这个时期,随着生产发展,由此带动的制造、加工、建筑、水利等领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文化事业一派兴旺,中国实实在在地成为当时世界上军事、经济、文化强国。
四、对中华文化的爱
传承中华文化,皇室功不可没,皇帝更是功不可没。
乾隆皇帝自己深爱文化,广览博学,知识蕴厚。作为一代帝王,他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创造了一代新的文化,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他饱读经书,勤于习作。乾隆皇帝一生求知若渴,手不拾卷。幼时,“问安视膳之馀,耳目心思一用之于学”,“熟读《诗》、《书》、四子,背诵不遗一字”,“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后来,又认真学习满、汉、蒙古文字,三者无不通晓,并能习作撰文,现在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乾隆皇帝用三种语言撰写的碑文;他论、赋、诗、词无所不能,七八年间,积稿盈尺,并有《日知荟说》和《乐善堂全集》二书刊行于世;他对书法、绘画也颇有造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使得乾隆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即位之后,他仍以“书生”自许,经常与臣下讲诗论文,数十年中,吟诵不绝,新篇迭出。他自称:“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据统计,他一生中,以他的名义刊行的诗、文集有十二种之多,其中诗作达四万多首,文章将近两千篇。这些为数浩瀚的诗作和文章,不但在历代少数民族皇帝中绝无仅有,即使在包括汉族皇帝在内的帝王群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他修书传世,弘扬文化。乾隆皇帝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爱好,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读书习作上,还通过使用自己的皇权,组织全国学者进行大规模的编修书籍和搜集、整理古典文献上。他即位之初,就多次下诏征求遗书,搜集雍正年间“诸王、文武群臣谱牒、行状、家乘、碑志、奏疏、文集”等,命令各省督抚、学政采访元、明以来各家儒学著作和当代学者的学术著作。之后,他又亲自发动,
并要求由各省主要官员直接负责,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征书活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献书高潮。对征集的这些文稿、书籍,乾隆皇帝组织人员进行甄别、校勘、整理和分类。纂修《明史》、《明纪纲目》、《通鉴纲目续编》、《明臣奏议》、《胜朝殉节诸臣录》等书。乾隆皇帝尤为重视对本朝历史的编修,即位之初就循照先例开馆纂修《清世宗实录》,后由于对满、汉文化理解加深,他旨意纂修了《满汉名臣传》、《宗室王公功绩表传》、《蒙古王公功绩表传》、《贰臣传》等书。在整个修书活动中,乾隆皇帝投入精力最大、耗费心血最多的是《四库全书》,这是一部卷轶浩瀚、内容宏博、用纸考究、抄写工整、装帧规范、美观艺术的传世之作,从征求天下遗书、搜集《永乐大典》中的佚书到简选负责官员,从《四库全书》收录书目、版本以至到编排体例、抄写格式和建阁贮书,十几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盛夏严冬,无论是战争环境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留京还是巡幸途中,乾隆皇帝都十分关注,先后颁发了上百道谕旨。它的出世,为后人学者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外交等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他赏字品物,收藏积累。乾隆皇帝一生爱好收藏,字画、物玩,样样爱不释手,这也是利用他的皇权为后人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乾隆皇帝爱好广泛,尤谙练书法,对前人的墨迹珍品,他总要认真端详,细研揣悟,如尝茶般,丝丝品味;绘画作品亦是珍爱,四处收集,拿来鉴赏。为了赏玩字画,他专门在养心殿西暖阁劈出一隅不足六平方米的小房间,并以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三件勘称绝世珍宝的书法作品命名为“三希堂”,这是他的私人空间,他经常在这里一坐就是半天。乾隆皇帝收藏的字画不计其数,重华宫、宁寿宫、御书房、交泰殿、养心殿等都有存放,后来,他组织人员进行登记造册,编纂了《石渠宝笈》一书,共有225册。对陶瓷、玉器他也致爱,有的是专制贡品,有的是民间收藏,乾隆皇帝视为国宝,收入宫中。他常以孔子《礼记》中“君子比德于玉”来自勉。他送洋人的第一件礼物就是“如意”。他还亲自钦定,大清国宝玺限数25枚。在皇帝的宫廷中,玉器无处不在,现在故宫中的珍藏,有80%是玉器。陶瓷工艺在乾隆年间达到了历史上的辉煌,全国的官窑厂有23个,小小景德镇已有百万人。乾隆皇帝还专门叫人绘制《陶冶图册》,对陶瓷烧制过程的20个工序进行流程规范,他还亲自策划开发新技术,使陶瓷制造达到空前高潮,现故宫即有瓷器珍品35万多件。由于乾隆皇帝的收藏爱好,偌大的皇宫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他建屋修宇,遗文于世。由于乾隆皇帝善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国力充足,在进行造福人民的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等工程的同时,他动用自己的皇权,在全国各地兴建了不少楼堂庙宇,如圆明园东南的长春园、绮春园,热河避暑山庄的外八庙,都是这个时期建造或重修的;所有“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乃至街道市容以及帝后陵寝,也在此时动工修建;对全国各地的城池也普加修葺。在这些建筑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人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不少藏传佛教的喇嘛宫,既弘扬了藏汉文化,又加强了民族团结。也正是有这些宏伟、精制、文化气息深厚的建筑,我们今天才有那么多可游览之处,有那么多可供后人研究的文化遗产。
五、对盛世生活的爱
人有七情六欲,皇帝皆然。康乾盛世的幸福安宁生活,造福了华夏黎民百姓。乾隆皇帝既是造福的人,也是享福之人。他热爱大地,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同时也懂得生活,善于生活。
祀求上苍,祭拜先灵,是乾隆皇帝谋求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古人对大自然的理解,既有科学手段,也有心志意念。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玄学中,心灵感应、祀神眷佑,根植于人们的精神深处。乾隆皇帝自幼接受封建宫廷教育,这种意识在他的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弘历还是孩童时,祖父就携其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如祭太庙、祭孔、祭太岁之神、祭天、祭地、祭大社大稷、祭关圣帝君,拜谒景陵等。即位后,他更为重视这些活动,并且制度化规范化。如,每年的冬至节,都要在天坛祭天,到地坛祭神;先祖的寿辰和忌日,都要拜谒陵墓;军队出征和大的活动,也要举行祭拜仪式。在景德镇官窑烧制陶器时,他还亲自策划仪式,祀神酬愿。乾隆三十八年,在南郊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默祷上苍眷佑所定储君。据记载,乾隆皇帝主政期间150次外出巡幸,有66次拜谒东陵、西陵和盛京的先祖陵墓,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教育贵族子弟和大臣“奕祀之升平景运,皆昔时艰难开创之所留贻”,“处尊位而常顷前劳”,要兢兢业业,“永保勿坠”大清江山。
巡幸山庄,秋狝木兰。热河的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雍正、乾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87年,这既是一处甚好的避暑之地,也是康乾时期“古北口外一大都会”,中国的又一政治中心。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地方,52次巡幸此地,常常是夏至秋返,每次都要住两个月以上,有时还长达三五个月,他在位六十年,几乎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也就成了他个人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场所。乾隆皇帝为何这般中意此地呢?政治上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热河是京城通向蒙古的重要关口,清朝初期,为了加强对蒙古贵族的联络和控制,皇帝往往借出塞秋狝之机,接见各部蒙古王公、台吉,举行宴会,赏赐银两,调解争端。乾隆时期,由于国家强盛,各地叛乱已被平定,乾隆皇帝就在这里接见各路投顺人员以及安排各部王公入觐,接待各部贵族和周围国家前来觐见或朝贺的宾客,处理朝政大事。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非常喜欢在木兰围场狩猎,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他深知,清朝以武功开国,历代帝王尤其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戎马生涯一辈子极不容易,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事业,因此,他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磨砺自己,又通过意志的磨砺而勤勉地工作和舒适的生活。
体验生活,巡游各地。宫廷生活豪华、尊贵、气派且森严壁垒。乾隆皇帝是个爱好广泛,生活欲很强的人,他崇拜祖父又效仿祖父,不愿拘泥深宫,要走出深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深宫外的生活。他150次出巡,把主政60多年的一半时间安排在外地度过,使他的个人生活增添了不少新的色彩,特别是六巡江南,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银库积累、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消除科举弊端、治理水患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江南地区物产丰富,是全国的财赋重地,历代帝王均十分重视发展江南经济,然而,雍正年间和乾隆初期,由于赋税过重,严重挫伤了江南地区部分地主阶级的积极性,加之乾隆皇帝为解决八旗生计,扩大八旗子弟入仕途径,在科举上减少了内地各省的生员名额,一度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出现紧张。乾隆皇帝巡幸期间了解到这些问题后,遂采取蠲免积欠、选拔人才、加恩官员等措施,消除隔阂,融洽气氛,大批封建官僚无不感恩戴德,“浃髓沦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交纳赋税的自觉性。除工作之外,乾隆皇帝对江南的自然风光、饮食文化、人文景观,都比较感兴趣。每到一处,或御笔题字,或赋诗作对,或撰文发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篇章,同时,也成为一代帝王亲近自然、走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六、对子孙后代的爱
乾隆皇帝是个心底善良的人,他爱江山,爱美人,更爱自己的子孙后代。由于拥有众多嫔妃,乾隆皇帝遂多子多女。他一共生了17个儿子、10个女儿,其中12个未及成年便已夭折,10个死于乾隆皇帝之前,他临终时所能见到的只有4个儿子和1个女儿。乾隆皇帝晚年非常祈盼能够五世同堂,但未圆其梦。然而,足下的子、孙、曾孙和外孙、曾外孙已近百人。
乾隆皇帝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要求他们自幼学习经文,每日五更时分,皇子们即按规定进书房读书、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诗文毕,“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对于诗文不佳、学业不好、骑射不优或不经奏闻擅自行动的皇子,或罚俸,或革职。对皇子的言行礼仪也要求严格。乾隆十二年,皇七子永琮病逝,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置身事外,毫无悲伤之情,乾隆皇帝对他们进行严加训斥,“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并决定“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乾隆三十八年冬至节南郊大祀时,乾隆皇帝特命诸皇子陪祀,教育皇子要懂礼仪,知天命。对皇子的地位和权势亦严加限制,仅出继的皇子才封有爵位,且对其器用、服饰皆明确规定,同时还严厉禁止诸皇子与外廷官员来往接触,一旦发觉,立予严惩,不稍宽贷。
善施隆恩,是乾隆皇帝爱护子女的另一重要方式。皇权至上,万民皆服,皇子皇孙无不例外。乾隆皇帝深受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影响,爱子育子之心无不体现其日常生活中。乾隆皇帝生子较多,为避免皇子之间互相攀比,除四皇子和六皇子出继而得赐爵位外,其他全部皇子一概没有爵位。在建储问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皇帝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慎重慎重再慎重。他认为,这既是稳固江山社稷、永保千秋的大事,也是避免兄弟阋墙、幻起百端的家庭问题。他两次秘密建储,对外毫无透风,并严厉批驳上奏建储的官员,金从善一案就是明证。在实际生活中,乾隆皇帝善于采用恩威兼施,两手并用的方式,处理好与皇子的关系。乾隆后期,诸皇子多已成年,对地位和权力的要求日益强烈,便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遂将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任命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安排他们干点大事。在授予皇子爵位方面,此前能有爵位的皇子要么出继康熙诸子,要么临终加封,其他人均不可得;乾隆四十四年,首封予皇八子永璇为仪郡王;乾隆五十四年,为庆贺自己八十寿辰,对诸皇子普予封爵;乾隆五十八年,还将已逝皇长子之子绵恩也封为亲王。平时他注意加强父子之间的感情联络,凡外出巡幸,大多令皇子随驾扈从,在京时,也常于百忙之中抽空临幸皇子邸府,保持家人父子时常团聚,增进感情,消除疑忌,因此,父子之间、皇子之间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发生以往骨肉相残的情况。
以上分析是肤浅的。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临御天下六十多年,使我们国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人民安康,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盛世中华。他那锲而不舍、永于进取的精神,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气概,毫不屈服、寸土必争的意志,孝善亲民、福祉天下的情怀,广纳博学、手不释卷的追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有爱则有动力,有爱则有热情,有爱就会倾注心血、就会不断进取。如今,有的人出点政绩便沾沾自喜,有的人届期将满就找路升迁,有的人权力在握只为己用,有的人学而不思浅尝辄止,有的人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有的人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跟我们的祖先比一比,是何等逊色。古人讲,要有所获,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饥腹。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朝着“两个一百年”的梦想进军,任重道远,前途光明啊!我们何不能从乾隆皇帝的工作动力中有所启迪,有所鞭策呢!何不能从乾隆皇帝的精神上吸取营养,鼓足干劲呢!在我们的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为纪检监察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周佐权,省纪委监察综合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