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建国后,张爱萍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国防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他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
1965年9月,张爱萍来到江苏省方巷人民公社方巷大队蹲点,开展社教工作。初到方巷,张爱萍发现许多人家缺衣少食,一个家庭一天工分买不到一个鸡蛋,吃的都是山芋杂谷,还有不少群众与家畜同居一屋,全村95%是文盲。张爱萍决定带领方巷群众走出贫困。
张爱萍身穿旧军装、头戴旧军帽,背着草绿色挎包,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编撰“识千字”,让群众学习。带头挖河塘、筑河堤、植树造林、办“五坊”、搞试验田。挖河塘是农村壮劳动力干的活,张爱萍不怕苦、不怕累,亲自与乡亲们一起挖河泥。
短短的8个月时间内,张爱萍和夫人李又兰带领方巷村民挖出了44个河塘,挑出了近50万担的河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方巷大队小麦每亩增收26%以上,乡亲们的餐桌上飘起了久违的鱼香味。张爱萍一手打造的“方巷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年全国有26个省市16万人次到方巷参观学习。
身居要职的张爱萍,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管是在京开会,还是外出视察,都坚持轻车简从,一律不让警车开道,不搞地界迎送,不干扰群众的正常生活。1984年,张爱萍到四川省一个国防科研单位视察工作,地方领导专门安排了一辆警车开道。张爱萍发现后,要求立即关掉警报器,并说:“警车开道看起来是抖了个人的威风,实际上是损害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四川省达县是张爱萍的家乡,他参加革命58年没有回过老家。视察工作间隙,张爱萍计划回趟家乡看望乡亲们。当地政府安排了几桌菜,并把他的一些亲戚请来。张爱萍了解情况后非常生气:“哪能用公家的钱招待我自己的亲属?绝对不行!”
随行的四川省委领导同志只好取消了这个安排。第二天,他轻车简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家一户地拜访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干部群众,让家乡人民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调整,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经费紧张成为军队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军队一些单位开始从事生产经营,介入经商活动。有的单位甚至提出,军队要走“自我发展、自我补充、自我完善”的路子。这个问题一提出,在军队内部引起激烈的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但赞成的呼声甚高。后来,军队生产经营的单位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弊端逐渐显现。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在军委常务会议上激动地说:“军队和政府经商,势必导致官倒,官倒必然导致腐败。穿着军装倒买倒卖,是军队的耻辱,国家的悲哀。提倡部队做买卖赚钱,无异于自毁长城。我们在军委工作的人,如果连这些都制止不了,这样搞下去,将来发生了战争,该杀谁的头?首先该杀我们的。杀了我们的头,还要落下骂名、丑名、恶名!连尸首都要遗臭万年!到时候,怪不得别人要打倒你!”
后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对此进行整顿,并于1998年果断决定:军队和武警部队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
张爱萍长期担任军队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位高权重,但他从不搞特权,从不谋私利。张爱萍生前一直住在西城区地安门一个普通四合院里,车进去调个头都很困难,院内的房间及设施跟普通民宅没有什么两样。由于年久失修,营房部门检查后,准备按规定进行维修,但张爱萍坚决不答应。有一次,公务员在客厅里换完灯泡后,从踩着的凳子上跳下来,一下就把地板踏了个洞,管理人员了解情况后,想借机把地板翻修一下,张爱萍却说:“把踏下去的地板补一补就行了。”
家里的沙发套,是解放后管理部门配发的,已经是补丁摞补丁了。管理员发现后,就在张爱萍出差时自作主张地把沙发套换成了新的。张爱萍回来后,发现沙发套变了,狠狠地把管理员批评了一顿,并让他把旧的又换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