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党纪法规
防止涉密载体丢失重在“心防”
  • 来源:“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 发布日期:2021-04-27

近年来,随着保密科技防护能力的不断增强,计算机及网络失泄密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与之相悖,由于保密管理不到位导致涉密载体丢失被盗的情况却多有发生,值得深思,主要是少数涉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思想麻痹,造成了泄密恶果。思想麻痹 疏忽大意典型案例:

某国有企业下属公司机要员贾某1个月前签收了9份涉密文件,但没有按照要求及时退还。经调查,1个月前,市委机要交通人员将涉案文件送至该公司时,贾某正忙于私事,匆匆签收后就把文件放在公司一楼阳台上,没有及时登记文件。事情忙完后,贾某忘记取回文件,直到一个月后市委机要交通处要求清退文件时才发现丢失。有关部门组织全力查找,至今未找到丢失的文件。

保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收发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履行清点、编号、登记、签收手续。

据此,机要工作人员在收发涉密文件过程中负有明确的保密义务,应在第一时间履职。本案中的贾某作为公司机要员,理应十分清楚收到涉密文件后如何处置,却因保密观念不强,随手将其放置在阳台上,导致文件丢失。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比如,某集团公司员工周某、孟某因工作需要携带1台存有机密级、秘密级资料的涉密笔记本电脑到上级部门汇报工作,由于路途较远且无专车接送,两人决定乘坐出租车前往。抵达目的地后,周、孟两人起身离开出租车,都忘记了带走涉密笔记本电脑。后经有关部门调查,找回了被出租车司机藏匿的电脑。

上述两起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些国家秘密的专管人员在对涉密载体进行管控时,缺乏保密观念,违规操作,本应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泄密后果,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心存侥幸认为能够避免,以致过失泄密。反之,如果这些涉密人员具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和较高的保密警惕,管理国家秘密载体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就会避免涉密文件的丢失或被盗。

贪图方便 违规携运典型案例:

数月前,某市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程某到市委办公厅领取涉密文件。当日下午退还文件时,办公室副主任方某未按规定派专车送还,而是让程某骑电动车送回文件。程某用信封封装涉密文件后,将其放在电动车脚踏板上,骑行途中不慎将文件丢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查找,至今未能找到文件。本案相关责任人方某和程某,贪图一时之便,违规运送涉密载体,造成泄密。

又如,某公司员工张某因工作需要,携带1台涉密笔记本电脑出差。周五晚上,张某完成工作任务返回,本应将涉密笔记本电脑立即交回公司,但觉得时间太晚且已是周末,就把涉密笔记本电脑带回家,准备周一交还公司。周日中午,张某与家人外出购物,晚上回来时发现房门被撬,涉密笔记本电脑丢失,其中存有1份机密级文件和2份秘密级文件。经有关部门追查,涉案笔记本电脑被找回,但电脑中的硬盘已被人转卖,无法追回。值得回味的是,张某在出差过程中一直严格保管涉密笔记本电脑,没有出现差错,却在最后时刻放松了警惕,大意失荆州,导致涉密载体丢失,可惜,可叹。

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

第十二条、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传递秘密载体,应当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因工作确需携带秘密载体外出,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使秘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因工作确需携带秘密载体外出,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使秘密载体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这里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对细节的处理,千万不要因为一点疏忽和一丝马虎而铸成大错。

随意存放 管理松懈典型案例:

近日,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1份标有某市信访局单位编号的涉密文件复印件在上访人员中流传。而该文件的原件却完好地保存在当地信访局,没有发生过丢失。经调查,办案人员找到了这起案件的始作俑者——吴某。吴某系当地上访人员,案发当日正在信访局等待接访。期间,吴某发现一间办公室未锁门且无人值守,办公桌上放有涉案文件复印件。吴某阅读文件后认为内容对其有利,便将此件偷出,复印后放回原处,全程未被人发现。原来,该局办公室文秘姜某在案发当日遵照领导指示将该文件复印后送局长阅示。姜某见局长一直在办公室与人谈话不便进入,就将原件存档,把复印件放在了自己的办公室桌上。随后姜某出门办事,离开时没有锁门,被吴某发现,复印了文件。

不难看出,涉案文件被盗的原因非常简单,即姜某把涉密文件放置在办公桌上,未按要求存放,其行为违反了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第二十八条,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场所,应当将涉密载体存放在保密设备里。

无独有偶,另一起案件也有类似的情节。某区水务局工作人员陈某在下班时无视规定,没有锁好办公室门窗即行离开。当晚,盗贼趁无人之际闯入该办公室,窃走8台计算机,导致其中存储的6幅机密级水利普查图失控,被盗电脑至今未能追回。

    两个案例告诉我们:防止涉密载体丢失被盗,除了要配备基础防护措施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保持保密警觉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

评析:重在“心”防,突出管“人”

涉密载体丢失被盗案件情节看似简单,造成的危害却不容小觑。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呢?最关键的是要从“人”这个根本入手,更要在走“心”上下功夫。

即所谓“心不防,防不胜防,心在防,防上加防”,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警惕,让案例宣传入脑。

涉密人员警惕性不高是其疏忽大意,导致涉密载体丢失被盗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教,通过大量案例的展示让涉密人员了解在工作生活中容易发生涉密载体丢失被盗的各种情形以及危害后果,强化保密意识,平常绷紧弦,关键时刻咬住劲。

普及法规,让保密制度入心。

造成涉密载体丢失被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涉密人员不学法、不懂法,不掌握有关涉密载体保存管理的规定,或对这些规定一知半解,理解上有所偏差。不出问题时谁也不去学、不去想,等到文件丢失后才想起制度,被盗了才大呼后悔。因此,涉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保密法规,用制度规范程序、行为、责任,做到自警、自重、自律,切实提高保密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