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入“邑门式”服务中心的业务事项均纳入纪检监察范围,与区级电子监察平台无缝对接。 潘伟珊 摄
为做到积极发挥蓬江区的龙头和标杆作用,在全市加快发展、争先进位中更有担当,蓬江区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系列举措,加快完善各项流程制度,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深化标本兼治,通过打造“阳光政务”树廉政生态,着力构建不能腐、不想腐的坚固防线,在领导干部队伍中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规范流程“服务在网上 全程在监督”
自2015年9月开始,蓬江区全面启动“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将原来部门之间相互分离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优化整合和流程再造,制定统一规范的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压减自由裁量空间。
目前,该区已对工商、税务、城管等23个部门的680项涉企、398项涉及民生的审批服务逐项梳理,实现了在压减申请环节、减缩申请资料、标准化材料清单等方面的“全流程再造”。其中17种常见行业的审批事项,需提交的资料精简率达55%以上,平均办理时限压减52%(法定时限),申请便利化提升率80%以上。通过改革,蓬江区实现了服务窗口精简率57%,工作人员精简率38%。
不仅大幅提升了政府效率,还强化了权力运行规制,变过去的“人为监督”为“数据监督”,实现履职全过程留痕可溯,最大限度降低履职和廉政风险。
制约权力抓牢重点岗位人员
在扎紧权力笼子、规范权力运行的同时,蓬江区不怕“挖旧痛”“揭疮疤”,对照近年该区在干部队伍中连续出现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进行党性分析,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用身边发生的腐败现象教育、警醒身边的党员、干部,慎用人民赋予的手中权力,并不断强化内外监督,规范重点岗位的权力运行。
对于管理上的漏洞、制度上的缺失,抓住重点对象、重点岗位、重点时节的管理,蓬江区进行有效机制的实践探索。比如,针对涉及复核、审批等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辅导,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意识;针对一般纳税人认定、税收执法检查、发票审批和纳税评估等方面存在的“裁量权”,国税部门全程监控,切实抓准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通过把控重点环节,进一步对权力运行进行制衡。
强化监督规范配偶、子女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
强化监督,斩断利益关系链,营造公平、公正社会宽松营商环境,是蓬江区打造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举措。
去年,蓬江区已被确定为全省8个地方和部门开展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的试点单位之一。借助这一机遇,该区紧抓问题导向,立足实际,把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试点工作与当前从严治党与反腐工作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将试点范围锁定为全区正科级实职干部98人,开创性地推行《蓬江区党员干部廉政档案》,让各级领导干部对照进行自查自纠,并出台系列配套制度,为区纪委向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在提拔、选用等环节出具廉政意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廉政信息交流和沟通方面提供了政策依据,让严管厚爱有了抓手。
蓬江区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还将研究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引导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为该区进一步打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夯实基础。(蓬江区纪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