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多一票,只要再多一票,张曙光就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取得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2013年9月10日,在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当时的人们才惊讶地获知,这个早已陷入贪腐传闻的铁道部原运输局局长,竟然离这一最高学术称号这么近,只有一步之遥。2014年10月17日,同样在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张曙光因受贿4700余万元一审被判死缓。
庭审中,他供称以参评中科院院士需要用钱为借口,先后收受他人给予的人民币共计2300万元。经庭审查证,相关人员证实,张曙光以参评中科院院士为由实际收受人民币共计1600万元,其余受贿款不是以参评院士为由收受。
让公众惊讶不仅是金额的巨大,而当张曙光“运作”院士的内情洞开后,呈现的竟是如此不堪的贪腐格局和包装手法。而引人深思的是,如果多一票,张曙光会不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因贪腐落马的院士。
过关斩将成候选人
铁道部运输局局长为何要申报院士?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除了院士所带来的名利,也和刘志军有很大关系。“刘有心争一口气。但刘本人是工人出身,所以让他的部下去当院士。”
2007年,由于铁道部的推荐,张曙光成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候选人。
一名中科院院士告诉记者,与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候选人的要求不尽相同的是,工程院比较注重工程成果,科学院比较注重学术成果。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卢强院士看了张曙光的申报材料后,很惊讶:“他申报的时候学术成果是有的,有两本书,但论文很少,有的院士就说,你为什么不报工程院呢?你报科学院,那你的科学成果在哪呢?”
清华大学另一名在技术科学部的院士王宇(应要求化名)也称,要申请科学院,首先要是科学家。“袁隆平下来就是因为他论文不够,学术界就是要求这个东西,袁隆平的贡献很大,但是论文不够。”
1956年出生的张曙光,确实难言科研成就。1982年,他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车辆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铁路局蚌埠分局蚌埠车辆段工作,一直在这里工作了10年,直至1991年底进入铁道部机车车辆局验收室任管理工程师。
此后,在客车处历任副处长、处长的他,因口碑不佳,调任沈阳铁路局任局长助理。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3月,刘志军任铁道部长后,张曙光的升迁之路从此打开。他先是出任北京铁路局副局长,半年后出任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副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并很快高升至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兼副总工程师,号称“中国高铁第一人”。
但这个“第一人”绝非科学技术上的,只是因为在中国高铁技术引进谈判中,他担任过首席谈判代表。
一直在管理岗位上的张曙光,至少从论文数量上看,与动辄上百篇的其他候选人比,可谓少得可怜。
既然学术成果薄弱,张曙光又怎能在中科院过关斩将,成为院士初步候选人呢?
按照中科院院士增选规则,院士有效候选人要经过三轮评选,第一轮,由各学部常委将本学部院士按专业划分为若干评审组(每个评审组应不少于15人),由评审组的院士打分,确定初步候选人。
2007年正是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开始阶段,势头很猛,铁道部把张曙光树为高铁发展的领军人物,“我们也觉得从工程成果来讲确实不错”。
2007年3月,张曙光邀请多名院士从北京坐动车到青岛四方客车厂参加研讨会。研讨会其实主要是张曙光向院士们介绍告诉铁路的成果。王宇回忆,张曙光对着PPT讲,讲得非常不错,把高铁的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讲到了,。清华大学一位要求匿名的院士也说,张曙光能够进入第二次评审阶段,院士们更看重的是张曙光的工程成果。
有院士说,再一个就是推荐力度,铁道部的推荐材料,语言很强硬,给人的感觉是,铁道部非常肯定地把高铁的成就全部归在张曙光一个人头上。
即使如此,张曙光的强势闯入,还是使得技术科学部意见趋于分裂。几名院士都说,从始至终,对他的评审就充满了争议,争论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候选人,这使得大家都对张曙光记忆深刻。
首次参选差了7票
在院士的争议声中柳暗花明的张曙光,很快又面临第二次考验——对他学术造假的举报。
2007年5月,一封匿名举报信投到了中科院,声称张曙光学术成果造假。
“他的主要‘著作’是假造的,其中两部‘著作’是今年二三月份由铁道部官员出面,召集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同济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数十位教授、研究员,住进北京的高级饭店,突击编写,限期完成,然后署上‘张曙光著’突击出版而成。”举报人在信中写道。
跟信件一起寄出的,是一份包括多达30人的《专著编写组专家通讯录》,上面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方式一应俱全,职务职称涉及铁道部副司长、副处长及高校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工程师等,专业领域则跨越机车车辆、热能动力、安全工程、车辆工程、信息、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这名举报人告诉记者,这份名单,他是从编写组一位有正义感的人士那获得的。
事实上,对于“学术成果是不是张曙光的”,院士们也早有怀疑。王宇说,看到张曙光那两本厚厚的学术著作,大家都表示惊讶:“张曙光平时忙于高铁建设,那么忙,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写书?一写就写两本,还这么厚。这些书,真的是张曙光写的吗?”
院士们都有撰写学术著作的经历。王宇说,写一本同样篇幅的著作,他们至少要花一两年时间,而张曙光一年就出版两本那么厚的著作,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两本都注明为“张曙光著”。“这个分量就很重了,说明这本书完全是他一个人写的,是他一个人的成果。”王宇院士说。
但院士们认为,动车是工程性很强的项目,张曙光肯定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撰写专著要求作者能有大量的时间安静下来,张曙光可能吗?
针对质疑,中科院成立了调查组,展开了调查。最终,中科院采取了“组织”对“组织”的方式,要求铁道部进行调查。铁道部声称,学术成果的确是张曙光的,“态度很肯定”。
卢强说,既然铁道部这么说,我们又没有别的依据,“那我就只能选择相信铁道部调查结果”。不过,调查结果的公布,并没有完全打消院士们的疑虑,多名院士依旧对“著作”是否为张曙光所写存疑。
多名院士称,也有院士在评审会上力挺张曙光。但“力挺”,并没能说服技术科学部里大部分院士。结果出来,张曙光以7票之差败北。
卷土重来一票落选
院士评选两年一次。2009年,张曙光卷土重来,势头更猛。上一次,他的代表性重大工程是动车,这次,他的工程成果则为高铁。
2008年奥运会前夕,京津高铁正式运营以前,张曙光再次邀请院士们乘坐京津高铁。从高铁上下来,不少院士很兴奋:“感觉刚上车就到了,真快呀。”
这次评审中,张曙光的“学术成果”又增加了厚厚的两大本,即《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系统调试技术》和《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不过这一次,他汲取了教训,注明是“主编”而非“著”。一些原本心存疑窦的院士,这次心若烛照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又在一年的时间内做出那么厚两大本学术著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告诉记者,这一次,针对张曙光的资格问题又引起院士们的争论。但有院士提出,既然上次已经讨论过了,这次就不要再为这个问题纠结了。
2009年11月,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一次,沈志云院士因年届八旬,按院士章程,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不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
王宇告诉记者,会议上有位院士提出,张曙光在参评院士期间,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沈志云。这一信息引起了极大反响,有院士认为此事荒谬:“他连在职的博士都没有毕业,怎么能当选为院士呢?”
但也有院士不以为然,卢强就认为,在职博士研究生不影响院士评选。有院士质疑:“中国高铁不是从国外引进的吗?到底有无创新?创新有多大?”也有院士认为,不论中国高铁是不是从国外引进,但速度要比日本、德国的快,这说明中国高铁还是有创新的,“引进消化再创新也是创新嘛!”
有院士回忆,正当院士们为张曙光的院士资格争论不休时,评审会议的主席说,讨论到此为止,请各位院士根据自己的认识投票。结果,张曙光再次以一票之差落选。据庭审中的表述,他因此“特别沮丧”。
2011年,又到院士增选年。但是,这年的2月28日,他被停职审查,院士梦戛然而止。(文/新华网、凤凰网 图/CFP)
【案情回顾】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7日对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对张曙光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院经审理查明:2000年至2011年间,被告人张曙光在担任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客车处处长、装备部副主任、运输局局长等职务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四家单位谋取利益,直接或者通过其情妇罗菲(另案处理)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杨建宇等人给予的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4700余万元。案发后,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