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激进派急于加入欧盟,总统亚努科维奇临时变卦,酿成内乱。这里固然有俄罗斯施加贸易压力和金融援助诱惑的因素,而从欧盟设置的人权、善治门槛来看,亚努科维奇变卦也有其必然性。倘若乌克兰成为欧盟“准成员国”,免不了此后要追究亚努科维奇家族腐败和监禁政治对手季莫申科的责任。这在新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身上,已经发生了类似的故事。
与意大利隔海相望的克罗地亚,1991年脱离南斯拉夫,2009年加入北约。在其2013年加入欧盟前后大半年里,曾权倾一时、见证本国加入北约的前总理萨纳德却因腐败一再获刑。舆论曾形容克罗地亚是“被腐败和犯罪诅咒了的国家”,而今,它还在为摆脱这一诅咒而努力。
入盟前“打老虎”
克罗地亚在2013年加入欧盟前的3年里,明显加大了打击腐败的力度。
2010年12月10日,在奥地利一条高速公路上,刚刚被议会剥夺了议员豁免权的克罗地亚前总理伊沃·萨纳德被奥地利警方截停,后引渡回克罗地亚。
伊沃·萨纳德可非等闲之辈。学历博士的他一经走上政坛,从担任国会议员到出任政府高层官员,再到担任民主联盟主席,一路“飞奔”,直至2003年12月出任政府总理。在任总理6年,他以雷厉风行著称,人称“铁腕总理”且富有“绝佳的政治驾驭术”。
然而好景不长,克罗地亚2009年加入北约3个月后,萨纳德便黯然辞任总理,并宣布退出政坛,之后还被民主联盟开除,仓皇潜逃国外。
舆论普遍认为,时任女总理亚德兰卡·科索尔当时“拿下”萨纳德,是为了彰显反腐败决心,从而推动国家加入欧盟。
说起来,克罗地亚入盟最大的障碍,便是被欧盟认为腐败严重、有组织犯罪猖獗,以及司法效率低下。鉴于萨纳德被“高效”抓捕,原本僵持的入盟谈判松动,2012年6月完成最终谈判。
2012年11月,萨纳德因受贿被判处10年徒刑。法院认定其因帮助一家奥地利银行进入克罗地亚从中获取360万库纳(约66万美元)“好处费”,还收受匈牙利石油天然气公司500万欧元的贿赂,为该公司获得克罗地亚石油工业公司控股权提供帮助。
对于萨纳德的腐败,克罗地亚民众其实早有“心理准备”。萨纳德任总理期间,就被曝拥有至少15块价值不菲的名表,总价至少15万欧元。媒体称,萨纳德非常讲究,手腕上的名表经常随不同场合而变换,在正式场合,他就佩戴宝珀、卡地亚、劳力士,运动时,佩戴的是万国飞行员款手表。媒体还称,其任总理期间时常有人扛着装满现金的大袋子出入执政党办公楼,有时任党部会计说,这些大袋子都直接交给了萨纳德。
萨纳德被捕后,狡辩说自己“没有领导犯罪团伙,领导的是内阁”,潜逃国外也说成是“自己正处于一次事先安排好的商务行程之中”。不过,有一点萨纳德说对了,拿下他,确实有政治因素。
入盟后打“落水狗”
2013年5月16日,德国议会批准了克罗地亚入盟,最后一道关卡通过。同年7月1日,在入盟路上走了漫长10年的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的第28个成员国,也是欧盟迄今最新的一个成员国。
然而,欧盟不少国家还是担心克罗地亚的腐败和有组织犯罪会给欧盟带来负面影响。克罗地亚因此被“暂不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
“尾巴”被关在了门外,滋味确实不好受。克罗地亚当局为此必须拿出更多的反腐捷报,而暂时抓不到新的“大老虎”,就只好“痛打落水狗”。
这不,萨纳德“终于”被发现腐败并非一桩。今年3月11日,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地方法院以非法侵吞国有资产罪名,判处萨纳德9年徒刑。这一“追加”审判,颇让人吃惊。
法院判决书指称,萨纳德在担任当时执政的民主联盟主席和政府总理期间,利用职权通过一家私人公司从国家机构和国有企业窃取了7000万库纳(约1270万美元),其中部分用作政党资金,部分则进入个人腰包。法院同时判决萨纳德退回侵吞的280万美元,民主联盟也被判必须退回500万美元资金。
与萨纳德一起受审的还有当时民主联盟的财务主管、会计和发言人等,他们分别被判处1年至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萨纳德自然是故伎重演,在否认有罪的同时,指责“判决带有政治目的”。然而,时过境迁,“政治目的”云云,早已博不来同情。在克罗地亚独立后23年中的16年里执政的民主联盟,现在已“下野”成为反对党了;即便萨纳德2009年被开除出党,该党的形象也无法恢复。
媒体披露,萨纳德还面临其他腐败指控。或许某一天,人们又突然获悉,这名前总理又因什么腐败,被判刑若干年。那样的话,今年已61岁的他可真要“牢底坐穿”。
法治反腐未有穷期
作为欧盟成员国,克罗地亚人均GDP是乌克兰的三四倍,但腐败程度却向乌克兰“看齐”,颇具讽刺性。
欧盟委员会今年2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8个成员国中,腐败最严重的国家为克罗地亚、捷克、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克罗地亚高居榜首。
去年5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欧洲企业贿赂排名中,首个加入欧盟的“前南斯拉夫国家”斯洛文尼亚以96%的贿赂比率(全球平均值为57%,欧洲国家平均39%)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为克罗地亚和乌克兰,分别是90%和85%。
同年11月,克罗地亚公布了一项关于商业腐败的公司调查。结果显示,高达10.7%的本国公司在过去的12个月内曾参与过不同形式的商业贿赂。一个事实是,2012年8月,辉瑞用6000万美元“和解”了对其在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捷克等8国的行贿指控。
在克罗地亚,腐败确曾一度毫不遮掩地发生,而且,作为腐败严重的“指标”之一,象牙塔内也居然是贿赂公行。2013年4月,东部小城奥西耶克的经济学院的40多人突然被警方逮捕,其中既有教授也有学生。2008年,警方也曾突然从萨格勒布大学各学院带走上百名教授、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以便查处考试腐败和招生腐败。
不仅如此,军队也出巨贪。2011年7月,陆军司令克鲁利亚茨因涉嫌侵占建设用地被捕。不同于原军队总司令戈托维纳因涉嫌战后清洗塞族人而一度遭监禁,克鲁利亚茨将军完全是栽倒在钱上。他与另外5人合谋倒卖地皮,致使国家损失6120万库纳(约1100万美元),今年3月底他被判入狱18个月。
克罗地亚政界腐败泛滥,追根溯源,是该国独立初期,因急于平息境内塞族人武装叛乱,未能及时清算与旧制度有瓜葛的腐败集团,反令其打入政府和军队要害部门所致。
在腐败利益集团把持下,反腐败的风险可想而知。2006年,时任司法部长的维兹娜·奥兹波尔特决心推进司法改革,并发誓将腐败官员绳之以法。然而,话音刚落,她就接到了解职令。2008年,多名揭露腐败的记者曝尸街头,其中著名记者杜塞·米久乌斯是在光天化日下,被两名歹徒用球棒猛击头部,当场脑浆迸裂而死,另有两名记者则在报社大楼停车处被放置车底的炸弹炸死车内。同年,还有一名为国防部中层官员作无罪辩护并鼓励当事人揭发更高级别官员涉腐的律师,其26岁女儿被暗杀。
由于腐败、有组织犯罪等负面影响,在2013年世界银行的商业环境排名中,克罗地亚位列84,比当时深陷债务危机的意大利和希腊都排名靠后。自2008年以来,克罗地亚的经济要么收缩要么停滞,2013年的GDP萎缩0.3%,失业率超过20%。
克罗地亚加入欧盟,无疑可以“倒逼”反腐败和打击有组织犯罪,但“治本”不到位,“治标”也难于持久。无论是“拿下”前总理并一判再判,还是将军队“大蛀虫”绳之以法,对国家来说都不过是蜕层皮而已;真正需要的脱胎换骨的司法改革,目前还停留在表面。倒是入盟成功后,逐利的外资及易于骗取的欧盟援助,可能发生“橘逾淮为枳”之变。巴尔干半岛上历经百年未能颠破的人治传统,依然像阴魂一样“盘踞”在克罗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