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史海钩沉
教子孙而化乡人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发布日期:2024-01-12

我国以“南山”为名的地方很多,福建南平市有一个南山镇,文化积淀丰厚。这里的南山吴氏,曾享誉数百年,对当地的文教事业影响深远。

  南山吴氏始祖吴卓,唐代咸通元年进士,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吴卓不愿意在后梁为官,带领族人来到南剑州剑浦县普安里(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开田建屋,繁衍生息。

  吴辅,字鼎臣,号怡轩,生活于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是吴卓的七世孙。其父吴仁肇曾获直方员外郎封赠,不幸早逝。吴辅在父母双亡后由兄长吴仲已抚养,就读私塾。

  吴辅是南剑州学第一个登进士第的士人。曾在福建、广东、湖南、江西等地任县尉、主簿、推官、县令、酒务等职,也曾在京城当过修纂日历的著作郎。无论在地方、还是京城,吴辅从政始终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他秉承家族“不读则耕,不耕则读”的遗训,不求后代一定要上仕途,但必须读书、修身养性。他在《翠屏轩》诗里写道:“右亟吟画家声远”,他坚持诗书的家声,影响儿子吴仪、吴熙,也影响到家乡人,读书的风气随着当地书院开办日益浓厚。

  吴辅任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和宁远县一带)推官时,时值土著居民啸聚闹事,传闻将前来攻城,一时人心惶惶。同僚十分惊恐,提出拆毁城桥,凭借险要据守。吴辅认为,桥南住着众多百姓,不能采取拆桥牺牲百姓利益而保全自己的举动。众官兵和百姓很受感动,既安定了民心,又增强了守城者信心。那些啸聚闹事的人闻讯后也未敢前来犯境。防御时邻郡百姓捐献财物,吴辅一一列入清册,公布于众,毫厘不取,主办官员无从渔利。上级赏识吴辅才能,特将邻县疑难积案交他办理。吴辅在耒阳(今湖南省东南部)、醴陵(今湖南省东部)二县任职时,广施仁政,为民办实事。离任回乡之际,众多百姓联名上书再三挽留,为他饯行。

  不久,吴辅又出任著作郎(主管修纂日历)。后任临川县(今江西省东北部)知县,处理政务时与上司旨意分歧,贬谪到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任酒务(掌管税收事务)。后又被起用,任南城县(今江西省东部)县令。不久,改太掌博士,赴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监仓。

  吴辅为官廉政刚直,对官商不分的做法尤为痛恨,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他自醴陵离任回归时,行李极少。途经洞庭湖,船老大建议去办一批货物来,装在船上,既能压舱镇住风浪,又能出售赚钱,可谓一举两得。吴辅回答说:既为官又经商,这怎么能行呢?于是以数百捆烧火柴压舱,顺利渡过洞庭湖。

  吴辅生平以道德教化为己任,与人落落不苟合。任职台州酒务时,曾在税廨建一室,命名怡轩,并以“怡轩”作为自己的字号。他有诗文数百篇,辑为《怡轩诗文集》。对闽中理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杨时为其作序,称“公之任不充其志,用不究其才,而形于文辞,有高人逸士之志气,故其流风余韵犹足以遣其子孙而化乡人”。

  吴辅治家教子有方,子孙均有名望。次子吴仪学问渊博,模范端严,不喜仕官之途,隐居于城东藏春峡,开门授学,“从游者数千人”。吴仪与杨时、陈璀、黄裳等名流交游甚厚,宋代理学家、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一度在他门下求学。吴辅第四子吴君称乡试第一名(解元),熙宁三年(1070年)举进士,荫补兴化(今莆田市)知录,历知州郡,颇负盛名。吴辅注重家规家训,他告诫吴君称:“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朝廷念吴辅教子有方,加封其为中散大夫。

  吴辅65岁时以屯田员外郎卸任归家,在乡里不时召集名流学士讲论交游。80岁病逝,与妻邓十娘同葬于家乡罗山寺前。

  在优良家风的指引下,吴氏家族可谓才人辈出,且守正清廉。宋代,自吴辅始,二百年间,南山吴氏举进士的有26名,还有封赠、荫子10余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吴辅四代六进士,宗族备极尊荣,是南平当时最显贵兴盛的家族。清廉家风在吴家代代相传,从吴辅起,从政子孙个个清廉。吴辅后裔宋绍定五年进士吴一鸣写的《云雁庵记》,实际是一篇南山吴氏宋代族谱。

  吴氏子孙沿着吴辅的“修之身,刑之家,施于有政”,“好学有守,介而能通”之训,造就了南山吴氏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数百年而不坠。(叶维达


相关附件: